蔡闻佳:开启低碳健康新征程

学术   2024-11-18 18:18   北京  
 

2024年11月5日,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发布会暨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高峰论坛成功召开。本文为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对报告的解读。

蔡闻佳

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

2024年度柳叶刀倒计时报告解读

蔡闻佳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们对地学系和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团队工作的支持和鼓励。接下来,我的汇报将分为全球和中国柳叶刀倒计时报告两个部分。
全球层面,近年来各国对气候与健康问题的关注迅速上升。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全球首个《气候变化与健康宣言》,140多个国家的联合签署标志着各国在气候对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和应对气候健康危机的紧迫性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挑战列入未来四年的六大战略目标之首,并批准了新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决议。
即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COP29,也将持续推动该议题的进展。除了计划通过“面向气候韧性提升的巴库人类发展原则”联合公报和“同一健康促进人类发展”高级别公报外,阿塞拜疆还计划建立巴库COP主席国气候与健康连续性联盟,这个联盟会至少集结从COP26一直到COP30的主席国,建立协调和磋商机制,确保气候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得以延续。大家还会看到健康影响投资平台(HIIP)的投入运营,这个平台计划筹集15亿美元开展优惠贷款和赠款,支持能够带来健康改善的项目。全球对气候与健康议题的关注度为什么提升得这么快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健康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另一方面也和全球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密切相关,他们用严密的方法和翔实的数据,揭示了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影响人群健康的隐秘链条。
在众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中,柳叶刀倒计时报告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员。清华大学也是其中的共同主席单位和核心贡献单位。从2016年发布第一份全球报告以来,柳叶刀倒计时作者团队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持续追踪和监测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对全球各国人群健康的影响,至今已成功发布第9部年度报告,它的关注焦点也从气候变化的健康损害转移到呼吁全球系统应对这一挑战上。
报告的指标体系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工作组追踪气候变化的多维健康影响;二、三工作组监测全球适应和减排行动的进展以及他们的健康效益;第四工作组追踪经济影响和投融资进程;第五工作组监测全球政府、媒体、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度。每年的指标体系都在不断优化,今年的报告还增加了六个新指标。

图1  新增指标与指标体系

年报告的发现令人担忧。在监测气候变化相关健康风险的16个指标中,有11个达到了新的历史最高点。这些纪录的背后,是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在2023年达到历史新高,无异于给这场健康危机火上浇油。同时,全球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并没有显著减少、全球媒体和政府发言中对气候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在下降。报告呼吁,人类需要在能源、交通、农业、食品和医疗等多个行业进行结构性、持续型的转型,该转型方向将决定未来的全球健康状况。
具体来看,今年报告新增了夜间温度的升高与睡眠时间损失这个新指标。高温环境会影响睡眠质量和时长。而气候变化会导致夜间温度上升速度快于白天,增加了全球因睡眠质量差而带来的健康风险。报告发现,2023年,由于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人们的睡眠时间损失比1986-2005年期间的平均水平高出了6%,达到历史新高。即使考虑了环境、人口结构和空调使用等因素,全球不同地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睡眠时间损失:气候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损失更少,人均每年的损失在200分钟以内;热一点的低纬度地区损失更多,每年200-400分钟,部分地区能接近600分钟。

图2  夜间温度升高与睡眠时间损失新指标

另一个新增指标是全球气候与健康教育和培训情况。在279所接受调研的公共卫生学院中,有70%提供了气候与健康教育,39%把气候与健康列为了必修课。但这些受访的公卫学院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发达国家,中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教育资源占比较少,但事实上,不发达地区所受到的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往往是更严重的,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当地的科学证据来支撑应对策略的制定,避免气候灾害和相关健康危机进一步拖累他们的发展。因此,当前这种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不平等问题。

图3  气候与健康教育培训新指标

像往年报告一样,今年全球报告的发布又一次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和其他政要的关注、支持和引用。他们的发言中释放了一个共同的讯号:气候变化造成健康损害的记录不断被打破,我们急需采取更积极的气候行动,保护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未来。

图4  全球报告得到广泛关注、支持和引用

如果我们从全球报告中进一步聚焦到亚洲,会发现亚洲所受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绝对值往往远高于其他大洲,这背后既有气候的原因,也有人口总数和结构的原因。例如,亚洲1岁以下婴儿和65岁以上老年人的总热浪暴露占全球的5-6成,这和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6成的比重基本一致;在亚洲地区开展户外跑步运动,存在热应激风险的人均小时数位列全球第二,一年达到1991个小时。换句话说,在亚洲地区,全年8760小时中有23%的时间因为温度较高、不太适合开展户外跑步,在这种高温天气下运动反而容易带来健康损害。而在弧线球菌感染方面,亚洲,无论是病例数、暴露人数和海岸线长度来看,都高居全球首位。

图5  亚洲所受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绝对值远远高于其他大洲

从亚洲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指标来看,比较有意思的点有如下几个:
●亚洲地区在气候与健康问题上的发文量很大,所发文章数占全球总数的49%;
●另外,亚洲国家参与世卫组织组建的气候与健康变革行动联盟(ATACH)的比例相比其他大洲来说较低,显示在亚洲地区建立低碳和气候韧性医疗系统的意识还相对薄弱。
●在48个亚洲国家中,有接近80%的国家的气象部门都会向卫健部门提供气候服务和数据服务,但提供长期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和面向行业影响的定制产品的就不到35%。 
总的来说,全球报告再次大声呼吁,在各国需要在明年初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关键时间节点上,需要将健康至于国家承诺和气候投融资的核心,要将化石燃料补贴转向更健康的未来,要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卫生系统,通过公共卫生干预来推动气候行动,最终要推动以健康和公平为导向的社会建设,并把健康作为评价气候行动进程的关键标准。
接下来,我非常荣幸地代表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的77位作者,向大家做第二部分汇报——也就是中国报告的解读。今年报告的副标题为:开启低碳健康新征程。
承蒙各位关注者和支持者的厚爱,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我们作者团队和很多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一起,促进了国内对气候与健康议题关注度的提升,参与并见证了多项重大政策的撰写和出台。

图6  多项重大政策撰写与出台

五年以来,我们的报告也在持续地迭代和优化。今年的报告引入了3个新的指标或专栏;提出了2个新视角——预估和复合灾害;发现有3个风险指标创历史新高,同时也有5个应对指标创历史最佳。并提出了五个核心观点。

图7  今年的报告新在哪里

01

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近在眼前,气候危机也是健康危机
这张热力图展现的是历年极端天气站次比。0.22代表在100个气象监测站中,有22站次发生了极端日高温天气。不知道大家对几年前的极端天气事件还有没有印象? 
●2020年,也就是我们报告发布的第一年,东北半个月遭受台风“三连击”,让人惊叹南方常见的气候灾害怎么也开始北上了;
●2021年,721河南特大暴雨创大陆小时降雨量记录,河南当年因洪涝遇难总人数超过过去15年总和,14个生命消逝在灌满水的地铁五号线;
●2022年,高温炙烤全国,高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热射病开始成为热议对象;东北三省降雨量创第二多;
●2023年,杜苏芮台风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云南遭遇最强冬春连旱,引发森林火灾。

图8  近年来的气候回忆

在气候变化的驱使下,地球变得越来越狂躁、极端和多变,让罕见的事件变得常见,让常见的事情缕破新纪录。2023年,我国发生极端高温、降雨和低温事件的站次比,在有一些方面尽管不如2022年这么夸张,但依然上升到了1971-2000年平均水平的1.3到4倍。

如果我们对比常年(也就是1971-2000)的气温,会发现近十年的全球夏季平均气温只比常年高了0.6度,而正是这全球0.6度的温升,带来了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频次的倍数上涨。所以说,我们不能小看地球上每个0.1度的上升。

图9  每0.1度温升都将带来气候环境的巨大差异

今年报告中追踪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经济影响的9个指标,其中3个创了历史新高,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比2017年增加了49%,热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的经济成本相比2014年增长165%。干旱造成的人口暴露上升了900%。其他没有提到的指标并不是不值得关注,可以看到当中绝大多数指标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2023年,全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安全户外运动时间损失、野火暴露人天数都达到了历史第二高。其中,全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达到16天,是历史平均水平的3倍多,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虽然不及2022年,但也达到了历史第二高的3.7万人。 

图10  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经济影响的9个指标

那么3.7万这个数字怎么理解呢?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去世,这些人中只有很小部分是真正被热死的,每年患热射病死亡的人数不超过100人。但高温会导致人体处于热应激状态,大量出汗,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血管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可以诱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每年那么多例的死于脑卒中、冠心病、慢阻肺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就是受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发病,流行病学家通过科学的方法能够精准分离出气象风险因素在众多风险因素中占的份额大小,从而计算出3.7万这个数字。还有人会说,3.7万只是1000万人中很小的一部分啊。但其实,我们报告中只计算了高温热浪(也就是非常热的天气下)相关的死亡人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看来,只要超过了20几度的最适温度,都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经粗算,我国和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大约是热浪的10倍。因此每年我国和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大概是几十万的数量级,并呈现出慢慢接近空气污染相关死亡人数的格局。因此非常需要重视防范高温热浪带来的额外死亡。

图11  气候健康影响的新特征

除了上面这些创纪录的指标外,今年报告还发现气候健康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前几年存在较大不同。2020年,我们看到热浪相关死亡人数更多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区,但2023年,内陆和北方地区的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占比相比2020年明显上升。
尽管这一年的现象不一定代表长期趋势,但如果我们把各省死亡人数和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得分相对比的话,会发现2023年的热浪袭击的恰恰是以往较为凉爽、而适应能力又相对较弱的省份。以新疆为例,2023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为1100人左右,较常年平均(1986-2005)增加了4.7倍,较前5年平均(2018-2022)增加了83%;而新疆的每百户空调保有量为22台(全国平均水平134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得分为68分(全国平均76分),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未来气候变暖,这种适应能力低的省份受到更大影响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就类似于2020年直击东北的台风、近几年不断北移的登革热,这些未曾到访过或不那么常见的气候灾害会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应对能力造成更大挑战,从而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

图12  各省份适应能力与热相关死亡人数

今年我们还增加了一个复合灾害暴露的新专栏,选择了近年来较为常见、而且健康影响较为显著的复合高温-臭氧和复合干热暴露事件。2022年,中国复合干热事件的暴露人口超过9亿,总人口暴露量相比1986-2005年的平均值增长超过30倍,快速增长地区主要在南方。高温往往和高浓度臭氧同时出现,并且都会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过早死亡风险。2023年,中国的人均高温-臭氧复合暴露天数为6.7天,是1986-2005年平均值的2倍多,快速增长地区主要在北方。由于研究所限,我们还没有量化这两类复合灾害事件的健康影响。
但国内已有知名学者团队量化了复合热浪(也就是白天热、晚上也热天气)的健康影响。发现白天热、晚上也热天气带来的死亡相对风险增幅,是单纯白天热和单纯晚上热的2倍多。这一研究证明了复合极端事件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是1+1>2的。而且其中主要增加的是脑梗、慢阻肺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这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疾病负担来源,所以它的高危影响人群面是很广的。在中高温升情景下,本世纪末复合热浪的死亡人数将会比2010年代增加4-7倍。

02

近年来的气候健康风险只是未来更严重风险的缩影
其实刚才复合热浪对健康影响的预估结果也论证了这个观点。今年报告的图1就汇总了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团队作者在过去2年的时间里,发表的多篇气候变化健康影响预估专刊的文章结果。我们发现,到2060年代,热浪相关的年平均死亡率将比1986-2005年的平均值上升180-270%;热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总量也会上升28-37%。而且我们还发现,即便是在较大减排力度的情景下,相当于2度温升情景下,2060年仍有22个省份的热相关死亡率和劳动时间损失较2023年有恶化,部分南方省份热相关死亡率会恶化4倍以上。时间所限,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翻阅这8篇专刊文章。

图13  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群健康影响预估专刊

03

气候变化还在损害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减排能力,进一步加大健康威胁
今年报告首次发现,2023年中国有21个省份的植被绿色和健康指数NDVI没有延续往年向好的势头,开始走下坡路。图中除了东南沿海地区以外的绝大多数省份的植被绿色和健康指数都在下降,因此,它所带来的城市降温效果或者说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也在减弱。我们推测这和22、23年多个地区的高温和干旱有关。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降低我们的适应能力。
而同时,西南地区的干旱和缺水还导致该片区可用的水电资源减少,在保证能源安全的要求下,我国煤电厂的运行小时数和煤炭发电量没有延续往年的下降趋势,出现了扭转,凸显了气候风险对低碳发展和减排的负面影响。
今年报告我们还首次加入了卫健部门碳排放的指标,这也是世卫组织倡导的——卫生健康部门也应当关注自己的碳排放,降低自己对气候环境的负面影响。据估算,2020年,中国卫生与社会服务行业的碳足迹为2.4亿吨,主要来源是药品生产相关的碳排放和建筑设备运营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如果未来气候健康风险不断增大的话,更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该部门的碳排放量,使这个本来治病救人的行业又反过来给全球变暖的趋势加了一把火。
与刚才讲的内容相关联,可以看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出现了4%的增长,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图14  中国年际煤炭消费及增长率(2000-2023)

需要注意的是,刚才提到的这么多气候健康风险或者说气候焦虑,并没有带来公众关注度的同步上升。尽管我国几个主要政府网站对气候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有了显著上升,但微博上几家主流社交媒体关于此议题的关注度、以及公众个人关于此议题的搜索量,都在2022年的高峰之后出现了回落。
图15  五个政府网站(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上与气候健康主题相关的文章

图16  气候与健康关键词的公众关注度

这会不会是媒体上提到的“适应疲惫”现象,降低了我们对灾情的关注和支持?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更提醒我们事后救灾不如事前预防。

图17  警惕“适应疲惫”

04

气候行动是缓解健康危机、改善健康公平的良药
气候行动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可以看今年报告中我国清洁取暖的例子。2017年,我国把清洁取暖列为优先发展事项。截至2021年,超过2600万农户家庭参与了清洁能源替代计划;2022年,北方清洁采暖率超过75%。在人均能耗增长75%的前提下,煤炭使用比例下降65%,减少1.5亿吨的散煤使用,PM2.5下降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带来了很大的健康效益。而其中受益最大的,则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为他们通常会在室内待更长的时间,所以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最大受益者就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我们说,气候行动既能降低健康风险,还能促进区域间、城乡间、性别间的健康公平。

图18  中国清洁取暖政策的成功案例

除清洁采暖的案例外,今年报告也进一步引用文献,阐述了碳中和将协同改善大气质量,从而降低PM2.5相关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的影响路径。从研究结果上看,碳中和情景可以使中等排放情景下的发病人数下降90%。事实上,绝大多数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都很难有碳中和这么大的影响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说,碳减排是21世纪改善人群健康的最大机会。

图19  碳中和协同改善大气质量从而降低疾病发病

0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危机的行动有所进步,更多的行动机遇正在涌现
好消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成型。在减缓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2023年已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在适应上,我国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于今年9月在国家疾控局的牵头下出台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并进一步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这部方案,系统、全面地设置了十大重点任务,涉及建立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建设、加快医疗系统的低碳转型、增强气候韧性建设、提升适应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它的落实将为我国14亿人进一步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也将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方位、更全周期的大健康服务。

图20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内涵

与此同时,我们在报告中也发现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健康风险预警的服务正在变得更加精细与多样化,覆盖人群也在变多。部分省市在发布中暑和流感风险预报以外,已经创新性地开发了花粉健康气象预报、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预报等特色服务。

图21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与健康风险预警服务

在减排方面,报告发现,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总量历史性地超越了火电,突破14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比重超过50%。为全球实现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注入了强心针。
基于报告中发现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顶层设计上加快建立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部级协调机制;在区域落实上加强不同地方适应试点的协同融合,加快实施区域碳排放总量控制;推动气候健康领域投融资方面,削减化石燃料补贴,增加对减缓和适应技术的资金支持;其次发展低碳和韧性的医疗系统;最后提供因人、因地、因病而异的精细化、多样化健康风险预警服务。
接下来我们也想代表作者团队对省市和企业提一些建议。这几年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国内已有很多省市已经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举措,例如济南市由市政府牵头,打破跨部门数据壁垒,并针对基础疾病人群、敏感人群和一般人群提供差异化行为指南和建议。天津市结合本地气象和医疗数据研究气象因子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并科学地设置预警阈值,首创寒潮和热浪的脑卒中预警。上海推动多部门智能联合防控体系,实现向敏感人群精准推送预警信息。我们建议各地区之间开展先进应对经验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气象健康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因为预警服务的开展可以快速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并有效缓解医保资金压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气象和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图22  部分省市的特色举措

目前全球气候投融资总额中只有10%来自企业投资,因此我们认为推动私人的资本投入是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核心。在国家气候变化健康行动方案中已经涌现出了多个产业机遇和发展方向,如为公众提供定制化气象健康风险服务、设计和生产极端天气下健康防护用品和劳保用品产、研制针对气候敏感传染病的疫苗、开发远程医疗诊断平台、开展医院碳足迹核算和碳管理、开发韧性医院建设的相关软硬件技术、投资气候康养产业等。

图23  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中的企业机遇


最后再次感谢参与2024年度报告的全体作者,尤其是各工作组的组长。同时也要感谢参与过历年报告撰写和中心活动的合作者。期待在下一个五年,与大家一起温暖同行,共谱华章。
最后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气象局对本年度报告的支持,感谢环境有戏和莯兮工作室对本年度文创产品的支持。谢谢大家,我的汇报就到这里。
审核:王玉娟

推荐阅读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由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牵头组建、国内外近二十家单位共同参与。中心旨在研究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为加速气候行动、改善人群健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