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真正对手是这三位!薛岳、张灵甫都不够资格?

时事   2025-02-10 07:02   广东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国共鏖战,国民党军中猛将云集。
但能真正与解放军较量的,屈指可数。
薛岳长沙三战扬名,可在解放战争中却节节败退。
张灵甫,更是蒋介石心头至爱,自遇解放军,战绩一塌糊涂。


孟良崮一役,74师灰飞烟灭,他本人亦毙命乱军之中。
至于薛岳,号称“防御大师”,最终只能仓皇南撤,未能挽回败局。
那么,谁才是解放军真正的劲敌?
哪几位国民党将领,能让解放军统帅亦不得不谨慎应对?
解放军真正的对手,只此三人。
手下部队是七路半
傅作义,在国民党将领中独树一帜。
不同于蒋介石的偏狭与阎锡山的专断,他治军严明,识时务,早在抗战前便与中共建立联系。


当他正在前线与日军鏖战,毛主席遣人送来战术建议,他欣然采纳。
抗战时期,蒋介石甚至感慨:“傅作义的部队是七路半。”
意指其已近八路军。此言虽带揶揄,却非空穴来风。
傅作义深谙治军之道,不效蒋系军队的腐朽,也不沾染晋绥军的桎梏。
他从八路军学得精髓,摒弃军阀习气,军纪严明,战力不俗。
长城抗战后,他赴洛阳参加国民党军高层会议,席间,对麾下两旅旅长董其武、孙兰峰直言:“抗日为国为民,只要蒋介石点头,我们绝不能因私利踟蹰。”


归绥后,他会见中共代表彭雪枫,拆阅毛主席亲笔信。
信中称其“民族英雄”,呼吁一致对外,傅作义深受触动,当即表态:绥远抗战势在必行,必全力以赴。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奋战,协同八路军打出平型关大捷。
忻口鏖战、晋西北抗敌,他坚守阵地,正面硬撼日寇,在八路军支援下屡建奇功。
1937年冬,太原风雨飘摇,山西将领噤若寒蝉,无人肯负守土之责。
傅作义挺身而出,言辞铿锵:“太原城,我守!”


战前立下遗书,亲购棺木,誓与城池共存亡。
日军兵锋凌厉,炮火轰鸣,傅作义率部浴血死战,坚守三昼夜,硬生生拖住敌军进攻,为国府各路大军南撤西撤赢得宝贵时间,确保重要物资转移。
城破之日,他率残部突围而出,杀出一条血路。
抗战相持阶段,傅作义转战大漠,在狼山、乌拉山一带继续抗敌。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包头、绥西、五原三大战役连战连捷,尤以五原之战战果辉煌,被誉为“反攻胜利之先声”。
自1933年至1945年,傅作义十三载抗战,大小战役近三百,屡败日寇,战绩卓然,始终屹立不倒。
抗战胜利后,蒋氏王朝日趋腐败,傅作义对时局看得透彻。


1949年1月,在多方压力下,他作出关键抉择。
他率华北五十万国民党军官兵起义,使北平免于战火涂炭,两百万百姓得以安居。
随后,又促成绥远起义,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大功。
1955年,傅作义受颁一级解放勋章,功绩彪炳史册。
爱才如命,杀人如麻
胡琏,蒋介石最器重的悍将之一,因其诡谲多谋、老辣狡诈,素有“狐将”之称。
他指挥的整编第十一师,更被称作蒋军的“金刚钻”。
胡琏戎马一生,枪林弹雨中历练而成,无论北伐军阀混战,抑或抗日战场,皆能觅得一席之地。


抗战时期,他死守石牌要塞,硬抗日军精锐,为国民党军少有的亮点之一。
内战爆发后,他在淮海战场与粟裕斗智斗勇,却仍难逃大势已去之困局。
金门之战,他借地形之利,力抗解放军,算是国军少数能保全颜面的战例。
然而,这座岛屿既是他的“封王之地”,亦是其人生最大的伤疤,胜利虽存,国府已衰,金门最终不过是困兽之笼。
相比同僚,胡琏确有几分真本事。
他麾下的十八军乃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战斗力冠绝蒋军,外号“吃人部队”。
蒋家王朝中,胡宗南号称“西北王”,胡琏则封“金门王”。


胡琏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是蒋军中罕见的狠角色。
他手腕老道,恩威并施,既能收服部下,又能让人心生敬畏。
军阀混战时期,在与冯玉祥部激战时,第十一师竟不战而退,局势濒临崩溃。
关键时刻,胡琏拔枪怒斥,亲自督战,竟生生稳住阵地。
这一战,让陈诚对其刮目相看,提拔其为营长。
此后,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意欲调胡琏至第十四师。
胡琏当即找到陈诚,痛哭流涕,言辞恳切,誓言不愿离开第十一师。


陈诚为之动容,认为此人忠诚可靠,自此视若心腹。
第十一师乃陈诚起家之本,被视作“命根子”,属第十八军编制。
因“十一”二字合为“土”,“十八”合为“木”,且第十一师中有一支土木工程营,故此系军队后被称为“土木系”。
此后,第十八军成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胡琏亦位列“八大金刚”之中,正式迈入国军核心圈层。
胡琏一生顽固反共。
1931年至1934年,他随陈诚三次参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红军长征后,又追随罗卓英,在浙西南继续围攻残留部队,穷追猛打,手段凶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全面内战爆发。
胡琏成为蒋氏用来绞杀解放军的一柄利刃,多次与中共大将粟裕交手,堪称宿敌。
内战期间,第十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与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七十四师,并列国民党五大主力。
胡琏率领这支美械精锐,兵力三万,携带骡马七千匹,汽车、坦克、大炮数百,在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冲杀,成为解放军刘伯承、陈毅等统帅的劲敌。


胡琏麾下第十八军及整编第十一师战力强悍,作风狠辣,在国民党军中地位特殊。
许多三野老兵回忆,这支部队最难对付,战术老道,且军纪严明,极少溃败。
解放战争中,五大主力尽数覆灭,整编第十一师却是最后被歼灭的一个。
胡琏生得一副“狐相”——塌眉垂目,尖下巴,嘴角耷拉,面目狡黠。
其行事风格亦如其相,谨慎多疑,攻守必求稳妥,战场嗅觉极其敏锐,一有异动,立刻撤退。
南麻一战,华野第九纵苦战数日,伤亡逾四千六百人,最终仍未能突破整编第十一师的防线。


许世友气得直呼:“这厮狡猾如狐,来日必叫他碎尸万段!”
双堆集战役后,杨勇亦叹:“俘一个胡琏,胜过俘十个黄维。可惜,让他逃了!”
解放军组织多次“猎狐”行动,几近围歼,胡琏却总能侥幸脱身。
1947年7月,华野发动南麻战役。
胡琏陷入重围,焦躁不安,却深知唯一的活路便是死守待援,伺机突围。
他提前构筑大量梅花形子母堡,形成层层防御。
华野进攻激烈,他亦顽强抵抗。


包围圈日渐收紧,黄百韬援军迟迟不至,胡琏几近绝望。
千钧一发之际,天降大雨,一连七日,炮火受阻,弹药受潮,攻势受挫。
与此同时,黄百韬终于逼近战场,华野被迫撤围。
此役过后,胡琏被神化,国民党军中吹捧其战术高超。
然而,事实如何,恐怕只有胡琏自己最清楚——若非天助,恐怕他早已步同乡张灵甫的后尘。
淮海战役,胡琏已升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不出意外,再次陷入包围。


围困他的,正是曾与其交手的解放军第一纵队司令杨勇。
杨勇深知胡琏性情,断定其必然突围,遂设伏等待。
果然,胡琏不肯坐以待毙,拼死突围,兵团全军覆没,他却侥幸逃脱。
此战之后,胡琏彻底淡出战场,再无翻身之日。
这一次,彻底败了。
行事狠辣,穷凶极恶
黄百韬,在国民党军官体系中独树一帜。
他无显赫出身,无强力背景,更无派系依附。


既非黄埔嫡系,亦非保定旧部,靠的不是恩师举荐,也非军阀提携,而是在军阀混战与政权更替中,一步步摸爬滚打,才终成一方悍将。
1916年,黄百韬自直隶高等工业学校中学部毕业,误打误撞踏入军旅,初在北洋军阀江苏督军李纯麾下任传令兵连长,深得器重,最终娶得李纯之女为妻。
凭借岳家的扶持,他顺利进入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深造,正式步入军界。
后来,李纯身死,庇护消失,黄百韬顿失依靠,只得在江苏省防部队任职。


数年后,奉系军阀张宗昌进攻江苏,黄百韬被俘。
命途多舛之际,因张宗昌曾任金陵军官教育团团长,与黄有师生之谊,黄遂投诚奉系,历任营长、团副、参谋团长,后又受徐源泉提拔,官至旅长。
1928年,蒋介石消灭张宗昌,奉系瓦解,黄百韬随徐源泉投靠蒋介石,被委以师长之职。
蒋氏素来不信任杂牌军,惯用手段便是“送进陆大深造”,实则削权防范。
黄百韬亦未能例外,被保送至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冯玉祥、鹿钟麟,为其仕途再添人脉。
抗战爆发,冯玉祥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黄百韬任参谋处长,后又辅佐鹿钟麟,历任参谋长、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
那时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每年举办论文评选,黄百韬屡次获奖,终得参谋总长何应钦赏识。
1941年,他升任第三战区参谋长,步入高层核心。
黄百韬真正为人所知,主要是因“皖南事变”。
1941年初,他协助顾祝同策划此案,致使新四军九千余人惨遭围剿,叶挺被俘,项英遇害,举世震惊。


此举虽获上峰嘉奖,却未使他在顾祝同体系内立稳脚跟。
顾祝同手下多为亲信故旧,贪腐成风,视长官部为私人领地。
黄百韬为人谨慎,律己严苛,力图整肃军纪,难免触动利益,引得顾祝同不满。
无奈之下,顾祝同借机将其调任第25军军长,排挤出决策圈。
抗战胜利后,国共对峙全面展开。
黄百韬率整编第25师入驻上海,准备接收日军撤退后的地盘。
然而,上海这块肥肉,蒋介石岂会轻易分予旁人?
浙江人汤思伯的陆军第三方面军被空运至上海,意图全面接管。


黄百韬仅能在静安寺路上寻得一幢小洋房,安顿自己,并等待顾祝同的办公室主任卢旭前来入住。
此洋房原为一名美国流氓所有,抗战爆发后,此人逃离上海,日军占据此地。
如今日寇溃败,流氓又大摇大摆归来,发现房屋被占,怒不可遏,竟将此事告至宋子文处。
宋闻讯震怒,当即传唤黄百韬至府中,大骂一通,甚至扬言要将其查办。幸得何应钦从中斡旋,事情方才作罢。
这一事件给黄百韬敲响了警钟。
自此,他更加谨小慎微,对蒋介石惟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自1946年3月至1948年秋,黄百韬指挥整编第25师疯狂进攻解放区,成为国民党华东战场上的急先锋。


他参与苏北战役、南麻战役、大别山战役、盐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扫荡战”、豫东战役等多场大战,杀红了眼,誓死效忠蒋家王朝。
相比国军其他将领,他在卖命的忠诚度和战场战果上均属佼佼者,渐渐赢得蒋介石的赏识,被视为可堪重用的悍将。
黄百韬性情刚愎,目空一切,战场之上冷酷无情,行事狠辣。
他常言:“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死。”
战斗之中,他踩着无数同袍与敌军尸骸,铺就自己的晋升之路。
对于俘虏,他亦毫无怜悯,曾狂言道:“能用者补充缺额,不能用者就地格杀,以免徒增累赘。”
此等血腥作风,使其在国军内部被视为“敢战悍将”,而在解放区,则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战争进入最后阶段,黄百韬愈发穷凶极恶。
面对节节败退的局势,他下令:凡失陷阵地,不论原属何部,一律集中各军炮火毁灭性轰炸,以此惩戒“作战不力”之将士。
他在碾庄圩一带更是草菅人命,不准任何平民撤离,以防情报外泄。
饥饿与疾病肆虐,老幼病死于囚笼之中,怨声载道。
淮海战役,黄百韬率七万大军死守碾庄圩,与解放军鏖战半月,顽抗不屈,令华东野战军亦深感棘手。
然而,大势已去,补给断绝,援军无望,七万大军最终覆灭,他本人亦难逃一死。(来源:正义)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水煮历史
水煮百年(www.shz100.com):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