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升高的 15点解读,护士,别只想到肺栓塞!

健康   2024-12-31 21:38   河南  

源:检验学习网分享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导 

快收藏!

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检测方法

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①可以定量检测;

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

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

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参考值

定性:凝集法:阴性。

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文献报告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

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7、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

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

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

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目前D-二聚体检测的特异性较低(即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或筛查项目。甚至有时候我们要检测D二聚体,目的并不是为了明确这个诊断,而是为了排除这个疾病。因此,当你看到自己凝血检查中D二聚体升高也不必惊慌,还是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才能明确代表什么意义。

什么是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 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通俗来讲,D-二聚体就是血凝块降解的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二聚体形成过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俗称:血凝块)的降解产物。

D-二聚体特点

1、D-二聚体升高,代表体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激活,该过程表现出高转化状态。D-二聚体阴性,可以用于血栓排除(最核心的临床价值);

2、D-二聚体的半衰期为7-8h,并且在血栓形成后2h即可被检测到。

3、D-二聚体在离体后的血样中,至少能稳定24-48h,使得体外检测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准确反映体内D-二聚体水平。

4、D-二聚体的方法学都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D-二聚体与临床关系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阳性率接近100%,特异性约为98%。由于它在DIC早期就会显著升高,并随着病情进展持续升高超过10倍,因此被认为是评估DIC状态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DIC专题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结合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检测可以显著提高DIC的诊断准确性。这种联合检测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情况,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处于DIC状态。


2、心血管疾病     多项研究显示,随着心脏功能的恶化,D-二聚体的水平会逐渐上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进行性病变,会导致动脉内的斑块变得不稳定或破裂,进而激活体内的凝血机制。因为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心肌损伤之前,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一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度敏感的标志物。这意味着在心肌坏死发生之前,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就可以提示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早期诊断信息。


3、脑血管疾病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表现出特定的时间模式变化。具体来说,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后的第一周内有轻微的升高,在2到4周时显著增加,而在恢复期(即发病后超过3个月)则回归到与正常水平相近的状态。      与正常水平相比,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24小时内、24小时后以及一周后均显著升高,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21、0.002、0.018)。值得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需要等到治疗后大约3个月时才会恢复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此外,研究还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39),即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往往伴有更高的病死率(P=0.017)。这表明D-二聚体不仅是一个有用的诊断指标,还能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4、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D-二聚体水平的阴性结果可以有效地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但因其特异性较低,D-二聚体水平的阳性结果并不能直接诊断VTE。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通常会将D-二聚体检测与静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起来使用。

   溶栓治疗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一种关键手段。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起到监测作用,通过动态观察D-二聚体值的变化来指导溶栓药物的使用,并评估治疗的效果。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溶栓治疗,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5、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常常因剧烈的撕裂样疼痛、腹痛、恶心、背痛等症状而就医。当主动脉内膜破裂后,大量的血液会流入血管壁内部形成夹层动脉瘤。在这个过程中,凝血机制被激活,导致血栓的形成,进而引起D-二聚体水平的显著升高。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方面显示出很高的灵敏度,这意味着它可以有效地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

6、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随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这通常表现为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可以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及其随后被纤溶酶降解。这一过程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使D-二聚体的数值上升。患者的高凝状态以及血栓的形成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7、严重的肝脏疾病

     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物。随着肝脏疾病的加重,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通常会升高,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如果伴有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及栓塞的情况。这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8、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患者体内,如果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这种异常在疾病活动期通常更为显著,而随着疾病的缓解,这些异常指标会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无论是活动期还是非活动期,D-二聚体水平都可能出现显著升高。特别是在活动期,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会比非活动期更高,这反映了凝血-纤溶系统在疾病活动期更为活跃的状态。

9、妊娠子痫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凝血系统的激活和纤溶活动的增强,这些变化导致了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正常的妊娠期间,女性的血液通常处于适度的高凝状态,这是为了预防分娩时的出血。与健康孕妇相比,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特别是对于患有先兆子痫的孕妇而言,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参加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的注意了
↓↓↓
不管你是在家备考还是在职备考
都要开始准备啦
想一次通关?


医护职通车
聚焦医护职业,传递医务人员最关心、最关注的资讯信息与实用知识,为您职业提升保驾护航。医护职业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