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的小米,也正越过自己建设的长城,叩响新 10 年的大门。
导语:
今天的小米,也正越过自己建设的长城,叩响新 10 年的大门。
小米增长的护城河正在快速拓宽。就在本周,小米发布了2024 年 Q3 财报,总收入达到925亿元,营收连续6个季度环比提升,创下史上最强业绩。
在最新 Q3 财报中,除了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稳固底盘,保持高位增长之外,一个新业务正在让行业看到小米的爆发潜力,那就是小米汽车。
财报显示,2024 年 Q3 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97亿元,直逼百亿规模,小米汽车业务大超市场预期。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延续了以往小米的爆款策略。小米汽车,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中,上市不到一年,首个单季度收入逼近百亿的汽车业务。
小米汽车的快
自从 2021 年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就备受外界关注。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异常激烈,高歌猛进的今天,小米作为一个后来者,也曾一度遭到质疑。即便中途历经多次波折,小米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推出了小米首款汽车产品小米 SU7。这次财报和近期披露的数据,则直接给外界的质疑之声一记重拳。
数据显示, 小米SU7 自今年 3 月发布以来,目前已提前完成10万台交付目标,2024全年将冲刺交付13万台。其中,今年10月单月生产、交付均破2万台,创造了新车企10万辆下线最快纪录。
小米汽车的表现,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效率至上的打法。这与小米过去的战略沉淀一脉相承。在小米公司创业之初,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提出,小米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就是外界熟知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这样的创新模式让小米手机业务快速打开了市场局面,凭借互联网的玩法,从一名新玩家,一路直奔全球前三。
随着小米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紧接着,小米又升级提出了全新的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在雷军的定义中,新铁人三项包括研发、产品定义、生产、用户沟通、零售交付等诸多内涵。
快,一直贯穿着过去小米的发展历程。但是要真正实现铁人三项,这不仅需要研发、生产领先的科技产品,也必须能高效率的向用户交付科技产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全链路的高效率。
今天,我们在小米汽车身上,看到了铁人三项的最佳实践。这种高效率,不仅体现在增长快和产能爬坡快,还体现在渠道的覆盖层面。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汽车销售门店已在全国38个城市累计开业127家,为小米汽车的销售打开了更多通路。根据第三方数据,小米SU7 10月销量位居新势力轿车销量第一,20万以上轿车销量第一以及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第一。
实际上,雷军前不久在一次媒体访谈时提及了效率的关键作用。他说,14 年前,小米做手机追求超高性价比,通过打造爆款、互联网模式的渠道创新,甚至是后期的小米之家新零售模式。这种成功,对于今天的造车同样适用。
小米汽车的慢
虽然小米汽车发布不久,业绩已经超出市场预期,但造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每个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都必须精确到秒,更考验一家公司的技术、渠道、交付、营销等方面的系统整合能力。
小米汽车初期在战略上坚定“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小米SU7在市场上取得了阶段性竞争优势,这是水面之上众人可以肉眼可见的事实。但是在造车这件事上,水面之下的投入,才真正决定着一家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不会短期内大力出奇迹,考验的是长跑的能力,需要慢工出细活。
众所周知,造车本身是一个烧钱的生意,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场合多次提及,造车的门槛至少要 400 亿。小米自然也深知造车行业的深浅。在小米汽车造车之初,雷军就宣布在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这需要战略决心,也需要战略耐心。
根据新一季财报显示,在持续投入造车的前提下,小米现金储备达到1516亿元,为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充足的现金储备,构成了汽车业务高速发展的压舱石。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实力是一个方面。它不仅卷价格和颜值,有没有硬核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是用户选择一款车的考量标准。14 年前,小米创业做手机时,是从模式创新开始,曾经一度忽略了底层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就是成长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导致后来遇到了不少挫折。
这也让小米下定决心,在汽车业务上,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于是我们看到小米在汽车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探索,几乎是投入了小米集团的研发和技术资源。2024 年 Q3 小米研发投入再度加码至60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超240亿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研发人员数超过两万人规模。
重金投入之下,小米也频频秀了一把肌肉。前不久,小米正式发布了智能底盘四项核心预研技术,全主动悬架、超级四电机系统、48V线控制动和48V线控转向,助力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仅仅一年时间,小米汽车就发布了三代底盘技术,真正做到了量产一代、发布一代、预研一代。
与此同时,小米在电动汽车的另一个技术高地——智能驾驶领域也同样成果显著。小米智能驾驶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并取名为HAD,2024年12月底开始推送先锋版。截至2024年11月,小米智驾活跃率超85%,总行驶里程超8000万公里,NOA里程占智驾里程82.4%。这充分体现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可见,无论是在人才投入、现金储备、研发和技术等方面,小米都已经做好在汽车领域长跑的计划,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小米汽车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有整个集团的资源支持。
在小米2024 年 Q3 业绩发布媒体电话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坦言,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小米公司整体的资源和能力支持的成功。现在的交付,建工厂的速度,以及门店建设的速度、交付的速度都体现了整个小米集团所有的能力。
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小米整整沉淀了 10 年之久,是一个典型的“慢”跑运动。实际上,汽车作为一个百年赛道,今天包括所有小米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才跑出马拉松的最初一公里。
坚定向高端走去
爆款、性价比玩法,让小米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吃到了红利,但也让小米在高端之路上吃了不少教训,红米手机的发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雷军在小米首部商业思考著作《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曾回忆这段经历,他说小米早期忽视了品牌的系统性建设,一些关键决策做得比较轻率。红米的命名,混淆了小米和红米的界限,虽然定义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客观上将小米早期的发烧、高端品牌拉向了单一的低价。直到小米 MIX 的出现,才让小米的高端之路有了起色。从那时起,重塑高端品牌形象,就成为小米一场必胜的战役。
经过多年的产品、技术和品牌能力打磨。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逐渐铺平了道路。“性价比”大旗已经被Redmi接过,Redmi旗下机型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的价位段,而小米品牌目前定位最低的是Civi系列,售价基本在2500元以上。此外,小米的MIX折叠屏系列和数字旗舰系列,也主要覆盖的是4500元以上的市场。
在新阶段中,小米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的“性价比”标签,朝着高端市场迈进。其中,基本盘手机业务高端份额稳步提升。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小米在3000-4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9.3个百分点至18.1%,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9.7个百分点达22.6%。单款高端产品小米15系列,比上一代更快速度实现了100万台出货量突破。
⼩⽶集团合伙⼈兼总裁卢伟冰在Q3业绩电话会上表⽰:小米⼿机已经⽴⾜4000元到6000元价格段,充分说明了⼩⽶⾼端化⽅法论的有效性, 接下来会重点突破6000+价格段。
小米汽车的出现,也为小米高端化之路添了一把火,这不仅有利于小米汽车的高端化,也可以提升小米集团的高端化战略持续向上突破。⼩⽶汽车的出现,打破了20-30万纯电轿⻋⻓期被特斯拉霸榜的局⾯,相⽐⼿机的开局,⾼性能汽汽车备受⽤⼾欢迎也是⼩⽶整体品牌⾼端化的⼀个有⼒验证。
今年10月,Xiaomi SU7 Ultra原型车首次征战纽北赛道,取得6分46秒874的好成绩,成为纽北赛道最速四门车。这不仅是对小米汽车技术创新突破的认证,更是中国汽车品牌迈向高端、挑战传统豪华品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小米汽车的亮眼表现,也意味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集团战略正在形成聚合之力。⼈⻋家全⽣态的协同效应,也将为⼩⽶高端化带来增⻓潜⼒。
小米新 10 年:站上新起点,“人车家全生态”全面发力
2023年10月,小米集团战略升级“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了多设备统一融合的操作系统澎湃OS1,完成了打通“人车家全生态”的重要基建。
彼时,雷军表示,小米新十年(2020-2030)的战略目标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人车家全生态是支撑,也是科技承载的核心落地场景。
就在最新一期 Q3 财报,我们已经看到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完成了拼图,各项业务为小米打开的增长空间,小米也因此完成了三条增长曲线的布局。
第一,是以手机、平板和可穿戴为核心的个人设备;第二是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为核心的家庭设备;第三是以汽车为核心的出行设备是第三条增长曲线。手机、大家电、汽车,这三大赛道尽管小米已经取得非常高速的增长,但市场容量足够大,相较庞大的市场,仍然只是开始。
谈及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招商国际认为,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体系下,受益于全球份额提升及AI应用落地,小米手机/AIoT基本盘业务将持续保持强劲,EV业务将实现快速成长。随着“人车家全生态”逐渐形成闭环,小米商业护城河就会加速拓宽。
过去 5 年,全球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遭遇了挑战。但对小米来说,过去 5 年它形成了跨品类的互补性和全球市场的互补性,足以对外抵御品类产业周期和全球各市场发展周期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内,小米提升了体系、流程、信息化、组织和人才建设,为长期发展奠定了的基础。同时,小米也明确了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永远做最酷的产品三大铁律。毫无疑问,小米已经站在了新起点上,也做足了准备。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今天的小米,也正越过自己建设的长城,叩响新 10 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