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养】找准论题写出新意

文摘   2024-10-14 00:01   广西  

——谈谈教研论文的写作

本文作者:朱洪祥


现代写作学认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事物,当然也就谈不上“反映”。而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知,转化为概念、表象等,进入意识系统才可能进行精神生产的劳作。在此基础上,把有关意化的概念、表象等进行创造性想象孕育成内在思想、形象和雏形建构,升华为有生命的“胎儿”。然后把它物质化,让“胎儿”出生为“婴儿”———文章,使它转化为一个客观化的有物质形态有生命的自在物。这样才完成了文章从选题、构思到成文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以上就是理论文章写作的三部曲:“意化———胎化———物化”,环环相生,缺一不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每天都在进行具体实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感性的东西相当丰富。这种良好的表象储备,为教研论文的选题提供了充足的实践资源。在此基础上,有些老师已取得了可观的教研成果。不过,无庸讳言,也有部分教师把教研论文的写作看成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对于将有益的经验、独到的见解和研究的成果上升到理论层次,并把它表述出来,形成文章,与同行进行交流、对话,或者指导人们去实践、探究,还重视不够。

我们承认,好的做法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仅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就失之肤浅,缺少理论深度。如果我们对有关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概括,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指导意义就大多了。教师不仅要能教书、会育人,更应好读书、善研究,而撰写教研论文便是研究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把教研论文的写作当成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拓宽教学知识领域、提升逻辑思维的一种手段,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研论文的写作之中。

那么,如何将经验、心得以及研究成果物化为文章呢?

一、找准论题

选题,就是指在对已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教学研究和文章写作的方向和目标。它既包括教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也包括文章题目的斟酌和推敲。教学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前提,文章写作是研究成果的总结。因此,在研究课题接近完成之际,选准一个突破口是教研论文写作的关键。曾经有学者说过,选好了论题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论文的价值在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找到一个有价值的论题,自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论文之半了。

一般而言,选题要注重新、准、实。

所谓新,即指选择的论题观点具有“异于前人的新意,要发前人未发之覆。”"不落入俗套,不重弹老调。选题过于一般,没有新鲜感,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

所谓准,即指谈及的问题应切合教育的现状,能解决众所关注的困惑;同时,准也包括量力性的含义。即选题时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努力做到开口小一点,挖掘深一点,写得新一点。

所谓实,即指写作的内容具体实在,有翔实的材料,可操作,有实用价值。如果仅仅是为了赶时髦选个新鲜题,可是自己在这方面既无实践、又无独到见解,必然是空洞说教,或者顶多是一种知识介绍,算不上是教研论文。如何找准论题呢"一般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1、从成功的经验中选题。包括个人的、同行的经验以及各种信息载体上传输的经验。要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小到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大到一个周期较长的教改实验,都可能成为论题。当然,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还必须收集各种报纸、杂志、光盘上提供的比较成熟的、系统的经验,那些是上升为理性的东西。经过选择和整合,可对个人经验起良好的补充、参考和延伸作用,拓宽选题的视野。

2、从失败的教训中选题。教育教学中的失败与挫折,往往是理论上的误导和方法上的失当所致。要变失败为成功,就必须端正教育思想,纠正错误方法。要通过思考领悟找到理论根据和矫正对策,从而恰当地确定选题角度,使论题切中时弊,触及症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从教育的疑点中选题。也就是从有争议、有疑问、敏感性的问题中去发现选题。抓住带争议性的问题,就可能在其说不一、众说纷纭以及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得到某些启示,发现新的线索;或是吸取争论各方的合理成分,去另辟蹊径,创立新说;或者择其善者而从之,补充新的论据,改变论证方法,使论证更为充分、更加严密等。对某些传统的理论、观点,用批判的眼光提出质疑,寻找他们的缺陷,指出其偏颇甚至谬误,从中也可得到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新认识、新看法和新的选题。

4、从教育的热点中选题。教育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或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的背后有许多重要和急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深入挖掘。选取热门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应避免现象罗列或泛泛而谈。注意作一点深层分析,充分挖掘其蕴涵的意义。当然,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招”以及怎样跟进。

5、在经常思考的领域里选题。教研论文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认识的深度。只要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经常深入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探究、长期积累,就可能产生独到的见解,有所发现。这样,找到适当的论题也就不难。如果我们做有心人,在阅读书报资料、备课钻研教材、讲解课文、批改作业(试卷)、与人交谈、听课评课甚至回答学生提问时,都能找到研究的课题。当然,这类选题,应避免停留在一般性的思考水平上。如果认识不深刻、不新颖、不独到,则不要选择该课题。

找准论题的关键是自己确有所思、所得,他人尚未论及,或虽已论及,观点尚可商榷,材料还可补充。此时应围绕需要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收集文献资料,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研究他人的看法。惟有如此,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者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研究方法、解释工具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写出新意选题

确定之后,不仅要在实践中对所选课题不断检验、反复研究,而且应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将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独到的经验在它比较成熟又很新鲜的时候进行提炼、概括,把它表达出来,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总结提高。

1、嫁接法。这是中小学老师常用的论文写作方法,即将有关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到“中间地带”,进行嫁接、阐释;亦可把其它学科(或已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移植到自己的实践中来,这样,不仅能找到理论的支撑点,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而且极有可能会形成新的“生长点”,使之新意迭出。例如,讲读新课文时,背景介绍是一项常规工作,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似乎写不出新的东西,但赵晓梅老师用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嫁接”、观照,就写出了新意!。陈兴才老师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考察写作环境,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试想,如果他们仅就事论事,不借鉴有关理论、观点,能将自己的经验、看法表述得如此新颖、深刻吗?

当然,这样做的关键是要将有关的理论吃透,真正理解理论的本质及操作方法,切忌生吞活剥,将与自己的实践无关的、貌似时髦的理论强行移植过来进行嫁接,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可能把文章写好的。

2、转换法。即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准文章的切入点。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是顺向思维,按常规去想,久而久之,思想就易僵化。如果能够经常变换一下角度,从逆向、侧向思考,新思想、新观点就会纷至沓来。因此,对选定的论题要反复揣摩:人家已经发表了哪些看法?哪些已讲得很透,哪些还没讲透?哪些观点对自己有所启发?就这个问题自己有哪些发现或新的见解?并再三思考:是从正面谈,还是从反面谈?抑或是重新选择一个角度把有关的信息组合起来谈?总而言之,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家谈一点,我就谈全面;他人谈应用,我就谈理论。反之亦可。一句话,要经常揣摩自己的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视角新一些,与众不同。

在“锁定”所写论题、积累部分材料之后,要不断酝酿自己想写的内容,待有写作冲动时立即就写。否则,过后可能就写不出来了。写作时尽量不要受他人的文章和思路的束缚,更不能拼凑或过多引证别人的文章。如果感到没有什么新意,就应该推倒重来,重新提炼观点、选择角度、组织材料,努力推陈出新、写出新意。当然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任何一个明智的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的。

3、升华法。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经验很丰富,写出来的文章也比较实在。但经验介绍的痕迹太浓,概括性、说理性不够,导致不能发表,这是很可惜的事。实际上,有些经验介绍的文章只要找准深化点,就可以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给人以新感觉。

怎样升华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尽量多找几篇书籍报刊上的同类题材的文章,揣摩他人的思路、写法。同中看异,同中比优。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别人文章的妙处,自己文章的不足,进而领悟论文写作的要诀。对那些描述性的、纯粹是经验堆砌的段落尤其要注意压缩,将一些列举现象、泛泛而谈的文字尽可能地删去。因为教研论文主要应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和见解,以论述为主,而不是叙述自己的做法。即使要引证有关的事实材料,也应精练、概括、凝缩。要把力量用在理论概括和提炼上,尽可能少一些现象罗列,多一点综合分析。因为人的认识只有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零散的经验上升为概念系统,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导;也才能让人们从特殊中看到一般,从局部中窥见全局,从偶然中悟出必然。经过这样脱胎换骨,经验即有了思辨色彩,条理性也强了,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当然,要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比这要复杂多。不过,它也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信息:只要善于动脑,提高文章的品位是完全可能的。

                                



秋风幼教
关注幼儿健康发展,传播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