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镜子,折射出年轻人的苦!

百科   2024-08-20 20:17   河南  

01

汝州疾控中心41名单位员工被集体辞退事件,引得人民网亲自下场,发文【四问汝州,“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如何善后?】,直指招聘期间暴露的众多问题。

来看看人民网的愤怒四问:

1.招聘方案未经上级审批,上级监管部门早干嘛去了?

2.既然都调查出了7名违规应聘者,为何等到其余41人走完全部程序入职数月后,才被认定此次“招聘无效,结果作废”?

3.清退之后,如何给这41人一个交代?新工作没了,原有单位回不去了,这种损失如何弥补?

4.一个堂堂事业编单位,单位负责人胆子太大了吧?

一个县城里早就“内定”的萝卜招聘,因为扛不住举报压力结果草率地宣布招聘违规,而后如过家家儿戏一般清退了所有入职的考生。

一个政府机关,将招聘工作玩弄于股掌之间,是门阀政治之耻;又对通过自身能力考入的学生像扫垃圾一样清退,是道德的沦丧,更是公信力的崩塌。

很同情那些不走旁门左道,凭自己真才实学考进去的考生,他们有些人为了本次考试,提前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以破釜沉舟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不知道他们在备考期间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才是最无辜的,这种无力感谁懂?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清退通知无异于晴天霹雳,击碎了他们的人生梦境。

大部分人也都知道,内定是长期存在的潜规则,但是没有关系的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会抱着幻想去陪考。

贵州的烟草局把体育特长生招进烟草局,强硬地回复程序合规;河南省监狱管理局招进18岁的“神童”大学生,因为无法服众导致群情激愤,不得不发布通报称因为“出生年月存疑”被取消录用资格。


不公的萝卜招聘,是一面镜子:好的工作就像艾滋病,只能通过母婴、血液和xing传播。


于是,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年轻人的苦,是回不去的家乡,只能到大城市漂泊。


02
“贞观”发布的《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在8月19日被警方证实。
警方说“已核实确有此事”,意味着确实“有一个外地女孩,在秦都分局管辖的出租屋里死去”,关于房东文章中所说的其他诸多信息,有一家叫《正在新闻》的媒体,去采访了离世女子老家村民。
只是这个采访,太让人失望。所谓村民的说法,前后矛盾,更像是村干部专门特意出来说她家不贫困,暗示当地脱贫取得成功了。
他觉得女子偏执、孤僻、脆弱,和大人说不了几句话,暗示她心理有问题,但又没有证据,大家都知道一个大学生和农民能有什么话说?
他说有借钱的可能性,又说他们家是低保户,最后又说,他们一家生活还算不错。
大家都会疑惑:不知道这个媒体用刨坟审尸的方式,去采访一个村民,有什么意义?
只是可以想象,一个33岁未婚的农村女大学生,在村里会受到什么样的议论和白眼。
有些人会说,她随便去麦当劳端盘子,去奶茶店打工,去送外卖,也能活下去,不至于走投无路。
这么说,就是没有看到她背负的压力和心灵深处独自承受的困苦。

她不是饿死的,她是绝望死的。


家里穷,找工作难,靠父母借钱交房租,对于一个211的大学生,是自责,更是无地自容,16年寒窗苦读,本想改变家族命运,却被现实逼到最卑贱角落,这种落差,没有强大的心理调整能力,都会崩溃。


这位逝去的女孩其实也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有些年轻人的处境是多么孤立无援、孤独无助。


这种苦是:农村容不下肉身,城里也容不下。


读书变得没用,关系和家族门阀,是真正的竞争杀手锏,一切都靠关系和家族势力,让很多天之骄子沦为送货、送饭的边缘人。


高学历最大的痛苦,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无法出人头地的落差,最大的心灵失衡,是梦想被现实打倒。

这个女孩的死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她只差一点点希望,爱情或友情。
可怜的是,她的父母知识有限,只能借钱,提供不了精神庇护和心理安慰。
大概她对这个世界太失望了,所以心灰意冷,宁愿饿死,拒绝向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求助。
作为房东的作者,原本是气愤,但是人性的闪光让她平静,一般人不可能把这事写成文章还向社会发布,但是同情和悲悯让她觉得这种悲剧应该要让社会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

她不是搞自媒体的,不为流量,只是一颗悲悯之心希望让社会知道这件事,这是一种大爱和责任,如果不是房东写这个文章,女孩就像蝼蚁来去无影无踪,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她原本无任何责任,但她还是给了死者家人一点钱补偿,苦难的人落到了好人手里,也是一种积德回报,换做恶人又翻过来让死者家属赔偿。

03
一辆上海的公交车中挤满了年轻人,他们在唱着同一首歌谣《谁知道我吃了多少苦》,这个视频火爆了。

歌词是这样写的:

没有一步登天的路,也没有一夜长大的树,可世上没有遮天术,只有金钱能降万物,终究还是要走我选的那条路。我天生脾气硬我不会认输,苦点累点又怎样顶梁柱,一个人在外地这么多年,偶尔也会孤独。看着别人成双成对,我常常也会满眼羡慕,没有什么大彻大悟,只有步步错步步悟。一腔热血的少年,凭什么不能幸福。谁知道我吃了多少苦,谁知道我走过的弯路,谁知道我没钱的日子,我也没人帮扶,我再不要被生活欺负,我再不要被别人辜负,人间万般苦悲喜皆自渡。

显然,这首歌触动了当下很多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的痛点,也击中了很多观众的心灵。

这样的情景也是一面镜子:这一代没背景的年轻人,很多都挤在大城市里寻找翻身的机会。几千块的工资仅够吃饭和个人花销,买房无望,发财无门,他们也没有人帮扶,更多的是吃苦和下班后的孤独。

更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是对他们的未来不够自信,甚至迷茫。这不是户口本的问题,你把婚姻登记条例改了,用处不大。

三千年前的正统《诗经》,很多诗歌(尤其是《国风》)都是采自民间,当时的政府通过民间音乐了解到了老百姓的情感和思想。
如今这些歌声不正是民间心声的反映吗?谁来重视?
推荐:
死在出租屋的外地女孩,是真的
    

红忱的人间清醒
一个小镇做题家,一个清醒看问题的新生代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