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网红咪蒙的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国庆期间有点热,对此的评价两极分化。
一方面,人民网这样的官方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另一方面,网友从截图中看到了不少雷人台词,指出这是在解构崇高的长征精神,是历史虚无主义。
有人问我怎么看,那我就写的犀利点,一针见血,不见血不可能。先来了解一下咪蒙的历史:咪蒙,本名马凌,1976年12月21日出生于四川南充,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山东大学虽不比北大、清华,但也是国内排名靠前的老牌985大学,中文系还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咪蒙当初也是向往知识精英和文化人的,曾连续12年供职于《南方都市报》一直干到首席编辑,但是随着传统媒体没落,根本实现不了文化人更高一级的梦想,于是她后来转战公众号并获得巨大影响力,因为善于撩拨情绪,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网红。2019年,咪蒙旗下公众号发布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爆朋友圈,因编造故事、刻意煽动泪点引发负面舆论风波,随后被注销,封禁旗下相关账号。后来,咪蒙转战短视频和短剧,曾经推出《我在80年代当后妈》等爆款,收获了不少流量和金钱。
咪蒙小时候被生活虐得遍体鳞伤,阅尽了世间冷暖,爸爸出轨,妈妈被小三殴打,后来做自媒体以后又离婚了。
一个被生活伤透的人,应该明白,唯一能给人安全感的是:钱,别的什么都不行。这是一个商人的时代,文人已是社会的阑尾,尽可切除。这个判断是很精准的,也符合她的心理诉求。所以,咪蒙后来的人生目标是做商人赚钱,当资本。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属性就是,老老实实写东西的没有几个人看,大家都喜欢猎奇的,有强烈情绪的,能激发快感的内容,咪蒙是很懂得。自媒体咪蒙写出来的文字或是作品,不是文学,不能用文学的评判标准去审视,这些文章就是商品,而评判商品的标准是能否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其实,大家都没办法去猛烈批判咪蒙。因为商人,商品,在商言商。咪蒙目前所在的短剧市场,粗制滥造,迎合智商不高的底层,非常卷。但是,商人咪蒙的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用穿越到长征的手法,用红军战士的正能量方法去赢取流量,算盘打得太精明了,想赚钱想魔怔了。自从电影《长津湖》获得成功以后,影视圈基本都瞄上了主旋律的爱国流量,认为票房市场很大,纷纷想吃这块蛋糕。你看,《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宣传海报,北京市广电局指导,重点网络文艺精品项目。但是,你穿上了黄马甲,好歹搞得牛逼一点啊,让长征精神在你手里闪闪发光啊。但是,结果呢,你用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开了一家名叫“胜利超市”的豪华驿站,去“快乐”地客串长征,“无所顾忌”地插科打诨,居高临下般地“帮扶”红军了。
竟然还对红军吐槽出“你就这么怕死啊”的雷人台词……
毛主席说,长征是播种机、宣传队,是一次取得巨大胜利的战略转移。
严格而言,这段历史本来就不该成为穿越题材,不该轻松化、娱乐化,更不该奇幻化。不知道人民网这样的有关部门是怎么高潮了,屈身去捧这样的短剧,还写出了那样的评论。
短剧是应该高级点,主旋律点,不能都是黄片一样的粗俗,但是应该像《逃出大英博物馆》那样的高级啊,而不是这种翻车的主旋律。
拉美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有过一句黑色幽默式的坦白:我能懂什么政治?也就是跟他们这样的人物(卡斯特罗)站在一起,我的书更好卖一些罢了。
这段话用在咪蒙身上太合适了,她们懂什么历史,什么精神,不过就是一场精明的主旋律碰瓷,让自己好卖一点。
当年,公众号时代的咪蒙还写过《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一贯的碰瓷,一贯的精明。别把算盘打到长征红军头上去,别用他们的鲜血去换你家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