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乡村CEO”、“跨界”新农人、不定期居住的“新村民”、乡镇“青”力量……逐梦山林沃野13年,王建凯被赋予了诸多标签,那是他年复一年辛勤耕耘的印迹,而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时针指向11点,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刚从外赶回的王建凯连连说着抱歉。屋外停着他那辆黑色SUV,长途跋涉让车身布满灰尘和泥浆。
近一小时的等待是值得的。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身着一件黑色线衫外搭配白色针织开衫,干练十足,俨然一副白领精英的模样;另一个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奔波、学习是生活常态,用尽气力想要扎根农业,将满腔热情洒满乡村沃土。
01
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为什么会选择农业呢?”
“其实……一开始是我父亲喜欢……”王建凯略显局促地挠了挠头。
2012年,王建凯跟随父亲来到青阳县酉华镇,首次接触“农耕”,觉得又累又苦,让他产生了排斥和抵触心理。
“后来我渐渐体会到种地的意义,那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快乐。”从农业“门外汉”开始,王建凯一点点摸索,并虚心向农技专家和当地种田能手请教,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村民的淳朴热心也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故事,就从这里发生了转折。2015年,年事渐高的父亲不再适宜操劳繁重的农事,是否接下担子?“我们和当地农户签订了长期合同,承包了2800亩农田,当时已经连续多年亏损,累计近千万元。”高额债务令王建凯陷入苦闷,而若他选择放弃,千余亩良田又将面临抛荒风险。
“绝对不能让信任我们的村民失望!”几番思虑过后,王建凯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彼时的他深知,当务之急是加速扭亏为盈。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全省首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系统学习如何开展乡村农业产业管理、经营服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同行好友,知识眼界得到同步提升。
“现代农业就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学成归来,王建凯意识到问题根源所在,当即聘请新的管理团队,同时采用“以销定产”“分级管理”“优育优选”等模式,实现从播种到收割机械化、科学化耕作,接手当年便顺利扭转亏损局面,2023年企业净利润达70万元。而他自己,更是成为当地“新农人”代表,先后荣获木镇镇农村致富带头人、省级青年农场主、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
02
“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热爱”
“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热爱。”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建凯与“新农人”的身份愈发契合,他也成为了当地的“新村民”。
九华黄精产业是他开辟的又一块农业“版图”。2016年,从农田事务中抽出身的王建凯,将目光投向多年前父亲在木镇镇承包的2000余亩山林上。
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待在青阳多年,常听村民们提及九华黄精,当时不明就里,渐渐发现全是机遇。”瞄准林下经济发展,王建凯果断将千余亩山林全部种上黄精,并迅速与当地的老种植户打成一片,共同研究种植之道。
“痛定思痛,在黄精成熟期间,我提前两年建设粗加工基地,用于制干工艺,让它方便保存、运输。”王建凯将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运用到黄精种植中,也让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深耕二产、推动三产、带动一产。
目前,王建凯成立的青阳县华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九华黄精种植、繁育与加工,加工厂占地约30亩,建有加工车间2100平方米、晒场10000平方米、阳光房1500平方米、冻库约500平方米,还有多套烘干以及蒸煮设施,2023年实现经营收入7000万元。
03
“做一名有贡献的新农人”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是王建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眼中,万事皆有解决之道,亦不可拘泥于一事。
他的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同是“90后”的谢明杰深有感触。5年前,通过朋友介绍,谢明杰与王建凯相识,看着比自己还要小一岁的王建凯“扬言”要扎根农业,他心存怀疑。“当时我正好有回乡发展的打算,就想着先接触接触,深入了解后发现他非常热爱这份事业,慢慢就有了信任感。”年轻肯干、有头脑有毅力,王建凯同样看中了谢明杰的优秀品质,决定邀请他加入团队。
很快,一个充满朝气的创业团队初具雏形。“后面几年,我通过各种渠道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让‘一群人干一件事’成为现实。”从合肥到安庆再到池州,王建凯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却做着同一个“田园梦”。
近年来,他先后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4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现在工作轻松稳定,收入高于过去,家门口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我觉得很满足。”村民章来娣一边清理黄精一边说。
夕阳西下,王建凯望着建设中的二期项目,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今后要瞄准高端,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在“新农人”的道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点击阅读原文,青阳大小事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