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非遗传承与保护风生水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近年来,池州大地处处流淌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处处展现着文化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千百年来,智慧的池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村的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一座具有浓郁徽派风格的古建筑——太平山房。它始建于明朝,曾是江南宗祠,后在清乾隆年间改为学馆兴办义学,成就无数学子读书报国梦想。在革命年代,这所积淀厚重的学馆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记忆。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曾在所村村驻扎过,指挥部就设在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是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我们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努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青阳县博物馆馆员郝俊介绍,近年来,青阳县及陵阳镇相继出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传统村落规划,坚持“修缮+活化”思路整体推进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积极盘活村内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今的太平山房,已经成为青阳县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每年吸引近3万人次前来参观打卡。
文物无声,承载的是文明的绵延,道出的是文化的厚重。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不可移动文保单位1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2处,省保单位47处,市保单位79处;国家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44件(套),三级文物986件(套)。其中包括以华龙洞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青阳县李氏宗祠为代表的传统古村落文化,以打鼓岭为代表的古道文化,以清溪塔为代表的名城文化,以西周青铜大铙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秦半两钱范为代表的钱币文化等,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做好文物工作。今年,我市争取中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29万元,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600万元,用于文保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清溪塔、化城寺、严氏宗祠等国、省保“三防”及修缮项目,申报资金达2100万元。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市、县各级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发放《文物保护法》《池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小册子10000余份,使文物保护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走进池州学院贵池区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合作成果展示专区,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文创作品所吸引。“贵池傩系列”文创作品、西山焦枣文创礼盒、形象T恤……这些非遗文创作品构思巧妙,制作精美,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蕴含着现代设计的美感。
傩仙镇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州傩戏,量身打造兼具“傩文化”和“仙侠主题”的旅游品牌。“通过《皮影戏》《木偶戏》《百艺汇演》等20多场演艺节目,让游客体验沉浸式旅游,其中《傩王传奇》是景区倾力打造的大型四幕实景剧,融合剧情、舞美、特效、武术、舞蹈、特技等元素,向游客呈现傩文化内涵深厚又极具仙侠风格的视觉盛宴,已成为大黄山地区傩文化主题夜游新地标。推进池州傩文化整体保护,积极创建省级池州傩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通过省文旅厅非遗专家组论证评审。今年,我市启动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梳理文化元素600余个,完成重点文化基因解码报告34个,推出“硒有好味”石台生态硒餐文化品牌、青阳腔微电影《使命》等解码成果。
走进东至县张溪镇老年学校,只听见生动的歌声从宽敞明亮的教室中传出。“小小鲤鱼红红的鳃,上江游到下江来,头动尾巴摆,头动尾巴摆,打把金钩钓起来!”东至县级非遗“张溪民歌”传承人李金萍正在为张溪老年学校的同学授课,教室内3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
“近年来,我们张溪镇老年学校立足区域丰富的非遗资源,将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融入日常教学,开设张溪民歌、白笏章氏吟诵、磨盘灯等4个非遗课程,吸引6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张溪镇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佘建民说。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办法》《池州市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化支持政策,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市1人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17人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完成第七批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启动第八批非遗“名师带徒”工程。
今年,池州学院青年教师范雪歌申报的漆工艺创作《漆以载道,古训留香》项目成功入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实现了我市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
6月,安徽省文旅厅公示了2024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入选项目,青阳腔原创现代小戏《田家有杏不需梅》成功入选。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凝聚起一股昂扬前行的力量。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努力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实施市级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打磨提升大型舞台剧《千年傩》,参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非遗展演,赴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交流展演。创排傩戏小戏《神农尝百草》。两部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大型剧本《流芳》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曲类最佳剧本”奖。
11月13日下午,第三届“池州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在青阳县五溪山色文宗古村开赛。飘荡在山水间的大别山民歌、历史悠久的河阳山歌、宛转悠扬的九华民歌……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12支队伍带来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歌,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国家公共文化云、新华网客户端等平台联动直播,线上观看人次超355万。
积极参加全省广场舞联赛,《徽池雅调》获“最佳人气奖”;组织开展第十五届皖江八市群艺(民歌)大赛,我市《画里山乡产业兴》《花灯谣》《石埭妹子》3件作品斩获金银奖;在上海举办“池韵长宁·艺聚申城”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新民晚报、澎湃新闻等多家上海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上海文化云直播剧场演出,观看人数达18.31万人次。成功举办全国“四季村晚”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演出——石台七井村晚,在九华山风景区举办“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省级示范演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茂华参加中央戏曲频道“戏韵重阳”戏曲晚会录制,向外展示傩戏文化……为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文艺资源,推荐优秀文化对外交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池州故事,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池州新时代精神风貌。
“孩子放假就喜欢去村里的文化空间看书,里面不仅有空调和饮水机,还有工作人员看护,我们家长也能放心地干活”。说起硒阅·东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50多岁的村民彭爱莲高兴地说道。
据介绍,硒阅·东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紧邻东庄村卫生室、莘田中心学校等,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拥有少儿类、文化类、综合类、科技类、生活类、政经类图书2000余册,供读者阅读的座席有200多个,可为半径5公里左右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阅读环境,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提升阅读推广服务品质和效能,让阅读逐渐成为市民的文化自觉。我市新建、改(扩)建市、县、乡、村公共文化场馆,截至目前,共建设公共图书馆5家、图书分馆66个、“15分钟阅读圈”点位30个、图书流通点21个、农家书屋614个。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馆馆藏总量达134.65万册,人均馆藏量达1.01册,全年均免费对外开放。
10月21日下午,东至县经济开发区内人头攒动,2024东至县文化惠民慰问演出(企业职工专场)在此举行。演出中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邀请企业职工上台参与,与演员们一同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极大地增强了演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表演涵盖了地方戏曲、现代歌曲、鼓书说唱等多个门类,既有传统艺术的经典再现,也有现代创意的激情碰撞,我们现场看得很过瘾。”观众雷书桥表示。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鼓励引导各地举办“四季村晚”活动,一年来,全市累计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悦动池州”等惠民演出1000余场。发挥公共文化场馆阵地作用,常年开办公益艺术普及培训班,开设课程100多个,惠及群众近5万人次,培育群众文艺团队700余个,贵池区文化馆再唱山歌艺术团入选2024年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名单。
去博物馆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去文化馆参加一场书画活动,去乡村大舞台欣赏一场民俗表演……如今的池州,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更多人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享受文化带给人的精神愉悦。
踏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节拍,池州将继续做好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独具魅力的池州城市名片,竭力书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绚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