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走在青阳县蓉城镇庙前路老街上,一面黑底黄字的“九华布鞋”牌匾在冬日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布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莉的店铺。一双双制作精良的手工布鞋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买鞋的顾客络绎不绝。
九华布鞋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清末时就在青阳当地兴起。九华布鞋采用老笋衣作为鞋底隔潮材料,利用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多种绿色环保材料手工制成,相较于一些使用化学纤维或人造材料制作的布鞋,更健康、舒适。“鞋底都是手工缝制的,冬天穿起来,又暖和又舒服!”今年55岁的汪莉热情地向店内顾客介绍。
“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给别人做布鞋,我看着好奇,就让她教我做,逐渐学会了这门手艺。”汪莉告诉记者,她之前开过童鞋店,生意很是红火。但经常有路人问她,“还有卖传统手工老布鞋的店吗?”问的人多了,晚上睡觉前,以前做布鞋的流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里一遍遍闪现。
2003年,汪莉下定决心,将童鞋店转让,并多方筹措资金开办布鞋厂。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经验与设计理念,布鞋厂刚开业就遭遇重重困难。汪莉赶制出了100多双手工布鞋,满怀期待地拉到邻近的铜陵售卖,谁料想,辛苦了一整天,竟一双都没卖出去。顾客们的评价尖锐而直接——“太贵、太老气、太丑”。此外,汪莉采购回来的大量材料都无法用于生产,只能堆放在角落。当时,她满心无奈与沮丧,创业的热情仿佛被一盆冷水瞬间浇灭。“真恨不得把这些鞋全扔了,就此放弃算了。”汪莉坦言道。
但放弃就意味着彻底认输,在反复思索后,汪莉调整思路,将工厂迁至青阳县城,并踏上了遍访布鞋制作老师傅的求学之路。期间,有一位80多岁的钱姓师傅让她铭记终生。经人引荐结识后,钱老得知汪莉办厂的决心,不仅慷慨地将自己珍藏的鞋样、制鞋工具倾囊相授,还主动帮忙收集楦头等制鞋必备物品,手把手传授剪裁和缝制技艺,让她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传承九华布鞋制作技艺的信心。
走进由汪莉创办的青阳县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只见十几位老师傅分工有序,正在有条不紊地制鞋,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这些都是制作手工布鞋的‘灵魂’,少了一个都不行!”汪莉介绍,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她已结合不同人群需求,设计出200多种款式布鞋,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公司每年销售布鞋1万多双,产值突破150万元。
糊壳子、搓麻线、剪底样、包底边、填底布、胆底棉、纳鞋底、绱鞋、楦鞋……做一双九华布鞋需要近20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都由手工一点一点完成。在制鞋步骤里最复杂的是做鞋底。每年四月,汪莉都会带领员工上山捡竹箨,即竹笋脱落下来的笋衣,洗净晾晒压平后的竹箨被汪莉用作九华鞋底的中间材料,可以防水、隔潮,也就有了养生的功效,这也是九华布鞋最鲜明的特色。一个看似简单的鞋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针线密密麻麻地缝上2000多针,手指被针扎破是家常便饭的事。
“靠缝纫机缝的布鞋,针线不牢固,只要一处线断了,整张鞋底的线就会松掉。这种鞋穿在脚上,没过多久就会面临鞋底脱落的风险。”汪莉十分自信地表示,“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布鞋,肯定很牢固,质量过关!”
要“守艺”,更要“传艺”。为了传承九华布鞋制作技艺,多年来,汪莉先后培养了14个徒弟。如今,她又多了一位特殊“合伙人”——女儿贺秋雁。经过五年的悉心钻研与学习,贺秋雁能够熟练掌握布鞋制作的各项技术,从布料裁剪到鞋底纳制,从鞋面缝合到整体修整,都能精准把控、游刃有余。受汪莉的影响,贺秋雁打算辞掉现在稳定的工作,帮助母亲把九华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鞋厂和店铺经营好。
汪莉(右)和女儿贺秋雁一起制作布鞋
20多年来,一针一线里都蕴藏着汪莉对九华布鞋制作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不少顾客认准九华布鞋,从大老远跑过来买,有的人几十年就爱穿手工布鞋。”汪莉笑着说,“今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我越干越有劲,今后要发挥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九华布鞋!”
来源 | 池州市传媒中心记者: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