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个多月紧张施工,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和遗址展示区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几天,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将隆重举行,届时众多海内外古人类学领域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云集于此,华龙洞遗址将以崭新面貌、全新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
陈列馆前后对比照
12月2日,记者来到华龙洞遗址所在地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提前“探馆”,“揭秘”焕新升级的陈列馆和遗址展示区有哪些精彩看点。
走进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区大门,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与数月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遗址陈列馆区是2018年东至县在原建新中学校址上改造的,虽然也配备了展陈楼、专家楼、科普楼,但条件颇为简陋。现在这里数栋现代化场馆拔地而起,“华龙洞遗址欢迎您”的标语非常醒目,广场上新添了园林景观,将整个馆区点缀得分外美丽。
馆区内,最有看点的当属陈列馆主楼,室内被设计成远古洞穴的模样,增添不少神秘感。“石破天惊华龙洞:走进30万年前古人类的家园”,门口“石壁”上的标语直奔主题,让人仿佛瞬间进入远古人类世界。“新场馆内部围绕华龙洞的秘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华龙洞人生活方式、遗址保护利用等主题,设置了四个单元,生动展现了华龙洞遗址‘前世今生’及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
前言序厅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在前言序厅,“漫漫人类路”影片讲述了人类从古猿到现代智人的形态演变历程以及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穿过科技感满满的“时光隧道”,来到第一单元“惊天发现——华龙洞的秘密”展厅,这里通过光影技术呈现了华龙洞的沧海桑田,人们可以通过华龙洞文化地层复原展示,直观了解“东至人”埋藏地下的故事。在第二单元“纷纷涌现——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展厅里,2015年考古专家发现的“6号化石”,也就是让整个考古界为之惊叹的“东至姑娘”就在其中,耀眼夺目。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走进第三单元“还原重现——华龙洞人的生存方式”展厅,光影技术又把人们“带入”30万年前“东至人”生活场景:温暖湿润、水草丰茂,“东至人”用动物的骨头或者石头制成简易的“刀具”,穿行在丛林间围捕动物,带回洞中分享食物,围在一起载歌载舞。第四单元“全面展现——华龙洞遗址的保护利用”展厅则利用大量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东至县在遗址保护与利用,探索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工作及成果。展馆二楼还设置了互动研学空间,人们可以体验模拟考古、捕鱼、制作石器、狩猎、采摘等项目。吴秀杰介绍,新建的陈列馆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展示了在华龙洞遗址出土的包括古人类头骨化石“东至姑娘”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器、骨器及大量的动物化石,用一件件实物讲述着华龙洞古老的故事,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参观考察环境。
距离陈列馆约1公里处的梅源山南麓,原本露天的华龙洞遗址已拥有了“新家”。记者看到,一座巨大的钢结构大棚将华龙洞完全“保护”住,工人们正在进行楼梯焊接、场地铺装、指示牌安装等扫尾工作。华龙洞遗址保护工程施工现场负责人欧阳金华告诉记者,这座大棚面积680平方米,按照中式建筑风格设计,大方美观。目前,截排水沟开挖、围墙建设、坑体四周岩体灌浆加固、内部楼梯安装、草坪绿化等工作基本完成,整个遗址现场已经“改头换面”。“建设大棚主要是为了保护华龙洞遗址免受自然破坏,也为科研人员下一步考古研究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吴秀杰说。
如今,漫步在华龙洞遗址现场,如同置身于一个精美的古人类主题公园。大棚周边,绿草如茵、风光秀丽,草坪上巧妙地放置了硕大的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远古动物的雕塑,建造了古人类围猎动物的铜像场景,再现了华龙洞30万年前的样貌。
从2006年拉开探秘华龙洞大幕以来,华龙洞遗址已经历了2014年、2015年、2018年3次大规模的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和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数百件石制品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标本。今年4月,考古专家们又来到这里开启新一轮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有哪些重要发现?接下来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将会一一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