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生得乖,眉毛往前栽
耳听大叔叫,几步辽出来
今晚《夜读神农架》主播傅云
继续和大家分享吴太地的
《品读堂戏》
王汉中摄
品读堂戏(四)
吴太地
台词中讲究韵脚,前者问是什么韵,后面答者必须是这个韵,如:
丫:四九哥,你大叔叫你去做什么呀?
丑:叫我去看马,你大叔叫你去做什么呀?
丫:叫我去换热瓶啦。他们想说真心话,就是多了我们俩。
《山伯访友》这出戏,台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再加上动听的音乐,轻盈的舞步,让无数的少男少女对爱情产生了朦胧的遐想。
除此而外,很多堂戏的台词还大量运用相声中的“包袱”,使戏多了笑点。对白善用地方语、歇后语、俗语,让剧情更贴近生活,深受现众喜爱。
三
出生堂戏世家的王宏萱老艺人说,下谷堂戏当初都叫它“唐戏”,就是把薅草锣鼓演变成“戏锣鼓”,唱的都是土腔土调,说的都是俗乡俚语,把它从田间搬进农家堂屋,因而被称为“堂戏”。
下谷堂戏的发展与提高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据王宏萱介绍,堂戏搞出一个戏样还是毛戏子弄出来的。毛戏子姓甚名谁?何方人氏?至今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是当年从四川落荒逃进下谷坪灯盏窝的一个文弱书生。
有一天,毛戏子耐不住寂寞,随着村民去看演堂戏,看到兴头上时,就不由自主地走上场亮了几招,他的一招一式很在行,遂被班主尊称为师父。后来,毛戏子应班主之请,在下谷坪灯盏窝对堂戏进行了改革,把川剧、秦腔的唱腔与下谷堂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揉进四川梁山踩堂戏,对堂戏进行了戏剧化规范。
毛戏子的行踪在下谷一直是个谜,他隐姓埋名,孤独一人藏在灯盏窝,直到去世。死后葬在灯盏窝,当地人在他坟前竖了一块石碑,上书“毛戏子之墓"。
“文革”期间,毛戏子的坟墓被“红卫兵”当作“四旧”而销毁,碑石让农户砌进墙基,但毛戏子对堂戏的贡献令下谷人民难以忘怀。
堂戏在“文革”期间被视为封、资、修遭到批判。曾是乡长的王宏萱,因演堂戏被红卫兵戴上高帽子游乡,一段时间,堂戏在下谷坪销声匿迹,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王宏萱又才重组戏班,排演堂戏在下谷乡巡回演出。
主播 | 傅云
编辑 | 刘晓麟
实习编辑 | 谭海艳
校对 | 陈娇丽
审核 | 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