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生得乖,眉毛往前栽
耳听大叔叫,几步辽出来
今晚《夜读神农架》主播傅云
继续和大家分享吴太地的
《品读堂戏》
韩自豪摄
品读堂戏(二)
吴太地
大筒子腔所唱谓之“花戏”,即属下谷踩唐戏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生活小戏。“大筒子”是用较大的四胡或二胡伴奏的唱腔,因琴筒大而得名,在体例上属于板腔音乐,唱腔糅合了土家花鼓调、薅草锣鼓、竹枝歌等汉族民间曲调,打击乐伴奏,音乐的地方色彩鲜明,多演表现汉族民间风情的生活小戏,因主腔为“杨花柳”而被艺人称之为“杨花柳戏”,简称“花戏",流传地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大筒子唱腔中有一个极富有地方特色的板式-“艄板”,是在其他板式起落中应用的一个起落乐句,其唱腔调门很高,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拖腔很长。其旋律与当地号子、山歌相仿,声腔高亢、回荡,使剧情声势大振,加之观众唱和之声,起到了调整演员与观众情感,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增添演出气氛的作用,富于浓烈的山乡生活气息和粗犷的民族风格。
小筒子腔所唱谓之“正戏”,又称“袍带戏”,属吸收南剧、川剧表演部分,用类似京胡的小筒胡琴伴奏,因琴筒小而得名,属于“皮黄”系统。小筒子与汉剧、南剧以及湘剧、川东的灯戏有相近之处,音乐中既有汉味,又有川味,因而唱法比“大筒子”的难度要大,普及面也比“大筒子”要小。
堂戏以唱“太和调”为主,“杨花柳"为辅。“太和调"原系皮影戏音乐,吸收到堂戏里以后,加以改造,成了堂戏的主腔。唱腔主要有“南路”和“北路”。“南路”多用于文官、忠臣。“北路”多用于武将、奸臣。“杨花柳”唱腔仅存一支,分为生、旦、净、丑腔,旋律明快、活泼,近似民歌,具有山乡风味。
“花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反映对象,而“正戏”则以王侯将相、名媛闺秀为反映对象。
演出班子规模较小,习称“七紧八松九消停”。即七人表演吃紧,八人松活,最多不超过九人,没有“圆场”,只绕四台转换,舞台调度和表演程式简单适用。凡戏以丑角为主,一人可担任多个角色,也可男女互串,全套打击乐由一人承担,演员和观众可以互动,其间穿插打情骂俏,即兴编唱来活跃场上气氛。
其剧目可分“硬戏”、“酸戏”两大类,硬戏指正剧和悲剧,酸戏指喜剧和闹剧,但表演角色“生、旦、净、丑”样样齐备。旦角有“正旦”、“小旦”、“老旦”、“摇旦”之分。净角由“正净”和“毛娃”组成。丑角则分为“大花脸”、“小花脸”两类。在“生、旦、净、丑”中,以丑角为大,丑角的戏份最重。
主播 | 傅云
编辑 | 刘晓麟
实习编辑 | 谭海艳
校对 | 陈娇丽
审核 | 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