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推进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即日起省科技厅联合《陕西日报》开设“创新动能 澎湃三秦”栏目,集中报道2024年陕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产业培育,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进展。
得益于陕西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研究员任冯刚团队开发的用于消化道肿瘤局部物理治疗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顺利走向市场。
“‘三项改革’为我们放心大胆从事产业化工作送来了‘定心丸’!”任冯刚介绍,今年6月,学校和医院将10余项专利赋权团队使用,目前相关成果转化推进顺利。
2024年,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持续深化,从高校院所向医疗卫生机构、军工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乘着“三项改革”的东风,很多和任冯刚一样的创业者把科技成果带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陕西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三项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创新改革举措、提升改革成效,改革范围不断拓展、改革举措不断深化。”12月23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参改单位201家、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成立企业2067家,62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
中铁一勘院、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等中央在陕单位分别采取赋权改革、知识产权资本化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35家医疗卫生机构梳理拟转化科技成果清单306项,向科创服务机构集中推送。
西安、咸阳、铜川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助力已经走出“实验室”、还未走上“生产线”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6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石油大学探索通过“事前约定收益”的方式转化成果。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今年3月,西安理工大学朱凌建教授团队带着科技成果,在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成立了陕西铉光未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个月,该企业已经和多家单位签订合同,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
“是‘科技大使’把我和团队带到了咸阳,助推我们的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用有温度的服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朱凌建说,“‘三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让成果转得更快、转得更好。”
朱凌建口中的“科技大使”,是陕西以专业人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探索。聚焦“不敢转”“不会转”,陕西力促“转成功”“转得好”,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使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陕西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全省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系列路演活动,推介“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为其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截至目前,陕西累计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产业创新聚集区路演等活动637场次,路演项目7530个,融资超过62亿元。
省科技厅还设立了“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同时,省科技厅持续做好路演“后半篇文章”,对参加“三项改革”线上线下路演的项目持续进行跟踪回访,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落地转化的120个项目给予5533.8万元后补助支持。
在“三项改革”支撑下,陕西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大量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为陕西集聚起丰富且充沛的创新资源和要素。
END
来源:陕西日报
转载请注明: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