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旒
在很多人的心中,明朝的皇帝着装是穿着衮龙袍,带着翼善冠,然而皇帝的服饰有很多种,今天来详细解读一下明朝皇帝的服饰。皇帝的服饰多种多样,包含龙袍(朝服)、常服、衮服、冕服、道袍、青服、曳撒、通天冠服、燕弁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罩甲、盔甲。
来自网络插图
冠
皇帝的冠主要有冕冠,通天冠、翼善冠、皮牟,武牟、网巾、软帽等。
冕:冕是皇帝在举行重大典礼,如祭祀天地、祖宗等庄严场合所戴的帽子。它是古代汉族传统的冠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通天冠:通天冠是皇帝在特定仪式上,如朔望视朝、降诏、降香等时所戴的帽子。其形制通常为黑色,冠上有装饰性的金银丝编织。
翼善冠:翼善冠是皇帝日常所戴的帽子,也称为乌纱翼善冠。它的特点是冠两侧有向上折起的两个角,形似“善”字,因此得名。翼善冠通常用于日常的朝会和处理政务。
皮弁:皮弁是皇帝在军事活动或狩猎时所戴的帽子。它的形状较为简单,以实用性为主,材质通常为皮革。
网巾:网巾是一种头饰,用来束发并固定帽子。在明朝,皇帝也会在特定场合佩戴网巾,以显示与百姓的亲近。
软帽:软帽是皇帝在私密场合或休息时佩戴的帽子,形状简单,材质柔软,以舒适为主。
金冠:金冠是皇帝在特别场合,如冠礼时所戴的帽子,通常以金丝编织而成,装饰华丽。
素冠:素冠是皇帝在丧礼或其他需要表示哀悼的场合所戴的帽子,通常为白色或素色,无过多装饰。
▲ 明代鎏金皇帝金冠
冕服
明初皇帝的冕服有大裘、鷩冕、衮冕、希冕、玄冕。不同祭祀场景的服饰各有不同,后朱元璋觉得繁琐改为衮冕和通天冠配绛纱袍。衮冕作为一种非常正式场合的礼服,也在登基或朝贺的时候穿着,头戴冕冠,玄衣纁裳。冕冠为圆形在前,方形在后,黑色外表,红色内里。前后各有12串,每串5色,共60颗珍珠和玉石。黑色上衣,黄色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案,下裳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图案。包括玉佩、革带、大带、大绶、小绶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黄色袜子,赤色鞋子。冕服的细节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六年和永乐三年有详细规定和调整。
▲ 明神宗朝服像
戎服
代皇帝的戎服是皇帝在进行军事活动,如狩猎、阅兵或出征时所穿着的服饰。它与朝服、常服等日常服饰不同,更注重实用性和活动方便性。明代皇帝的戎服通常包括盔甲和配套的战袍。盔甲是为了保护身体,而战袍则是在盔甲外面穿着的服装,既可以提供一定的防护,也具有装饰作用。戎服的材料有皮质、铁质和棉质等。皮甲和铁甲用于提供防护,而棉甲则较为轻便,适合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明代皇帝的戎服在设计上注重活动自由度,例如,衣服两侧通常会有开衩,以便于骑马。另外,为了避免影响战斗时的灵活性,戎服的装饰相比朝服会相对简约。虽然戎服更注重实用,但作为皇帝的服饰,仍然会有一定的装饰性元素,如使用金银丝绣制龙纹或其他图案,显示皇权的高贵和威严。在《出警图》、《宣宗出猎图轴》、《明宣宗射猎图》等明代绘画中,也记录了皇帝身着戎服的形象,这些绘画作品为我们了解明代皇帝戎服的样式提供了形象资料。明代皇帝的戎服可能包括罩甲、盔甲等。罩甲是一种对襟、方领或圆领、无袖的服装,两侧及后部开裾,方便骑马等活动。军事中使用的实战罩甲通常会缀有金属片以提供保护,而日常活动中使用的罩甲则可能更注重轻便性。▲ 很可能是明神宗朱翊钧(1563 年—1620 年)
皮牟服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时穿皮弁服。皮弁是皮弁服中最核心的部分,即冠帽。明代的皮弁以黑纱为之,不用皮革,其外形为圆形,顶部略微扁平,前后各有十二道缝合线,每道缝缀有五彩玉珠装饰,体现了皇帝的尊贵地位。皮弁服的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六年(1393年)确定下来。皮弁的冠帽使用黑色纱质材料。皮弁冠前后各有十二道缝合线,每条缝合线都装饰有五彩玉珠。用玉制的簪子固定发髻,冠两侧悬挂红色丝质的装饰。身穿绛色纱衣,蔽膝的颜色与衣服相同。腰间系白玉佩和革质腰带。玉制的钩状装饰和红白相间的大带。穿着白色的袜子和黑色的鞋。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三年(1405年)对皮弁服的形制进行了微调,缝线及冠武(冠的边缘部分)以及系缨的地方都装饰有金玉。皮弁服所佩的圭(一种玉器)长度与冕服的圭相同,有脊线,并且两面都有图案。绛色的纱袍,领口、袖端和裙摆保持原色。红色的裳,但不织入十二章等图案。中单、领口、袖端和裙摆为红色,其他部分与冕服内部的形制相同。▲ 九缝皮弁(bian)此皮弁藤蔑编制,缝压金线、镶金边、金圈、贯金簪,上缀五彩珠玉九颗,是现今唯一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
通天冠服
通天冠:这是皇帝在特定仪式上所戴的冠帽,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冠上装饰有金制的博山,博山是指装饰成山的形状,通常寓意着坚固和稳重。在冠上附着十二只蝉,蝉在古代寓意高洁和重生。头饰镶嵌有珍珠和翡翠,显示皇室的奢华和尊贵。头下戴有黑色的介帻,介帻是一种头巾,用于固定冠帽。冠两侧悬挂有丝质的装饰,称为组缨。使用玉制的簪子来固定发髻,簪导是指用来插入发髻的饰品。身穿深红色的纱质长袍,深衣制是指古代的一种服装样式,通常为对襟、束腰,下摆宽大。
▲ 此图为宋宣祖坐像,仅供参考
常服
明朝皇帝的常服是指在非正式或日常场合中穿着的服装,相对于朝服的庄重和复杂,常服更加简约和舒适。常服所佩戴的冠帽通常是乌纱折角向上巾,也称为翼善冠。这种冠帽的形状是从唐宋时期的幞头发展而来的,简单而实用。常服的上衣为圆领直身袍,盘领、窄袖,袖口处逐渐放宽。颜色上,常服多为黄色,但也有其他颜色,如红色等。皇帝的常服前后及两肩通常会有金织的盘龙图案,就是所谓的“四团龙袍”。常服配以腰带,材质可能包括金、玉、琥珀、透犀等,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常服搭配的鞋子通常是皮靴,舒适便于活动。虽然常服相对简约,但仍然会有一些装饰性元素,如衣服上的龙纹、腰带上的玉佩等。明朝不同时期,皇帝的常服也有所变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规定的常服较为朴素,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常服的设计和装饰开始变得更加精细和华丽。皇帝的常服除了日常穿着外,也在一些非正式的政务场合中穿着,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皇帝的常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影响,官员和贵族的常服也会参照皇帝的样式,但颜色和装饰会有所区别,以体现等级差异。▲ 明英宗坐像
▲ 明定陵出土金丝翼善冠
▲ 明神宗朱翊钧(1563 年—1620 年)
有天朱元璋微服私访,行至神乐观时发现有人带网巾,于是第二天皇帝下命令取来网巾,并将其颁发给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行省),要求不分身份贵贱,所有的人都必须佩戴网巾。这一举动体现出皇帝试图通过服饰来强化社会秩序和身份认同的意图。燕服
明朝皇帝的燕服,又称为私服,是皇帝在私密场合或休息时穿着的服装,相对于朝服和常服来说,更加随意和舒适。燕服的设计通常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皇帝的个人喜好。燕服所佩戴的冠帽通常较为简单,可能是软帽或便帽,不似朝冠那样装饰繁复。燕服的上衣通常为圆领直身袍,但也有对襟、交领等形式,材质多样,包括丝绸、棉布等,颜色和图案根据皇帝的个人喜好而定,不像朝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燕服的装饰相对较少,但仍然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如龙纹、云纹等,这些装饰通常以金线或彩线绣制。燕服搭配的鞋子较为轻便,可能是布鞋或软底鞋,以舒适为主。燕服的设计注重皇帝的日常活动需求,因此在袖口、下摆等细节处会考虑到活动的方便性。燕服的颜色没有朝服那样严格的规定,可以是各种颜色,包括黄色、红色、蓝色等,黄色通常仍被视为皇帝的专用色。皇帝在宫中处理日常事务、与亲近大臣商议、休息或娱乐时,会穿着燕服。燕服不仅是皇帝的日常服装,也是明朝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皇帝的日常生活和宫廷文化。明朝皇帝的燕服在历史上并没有像朝服那样被详细记录,因此关于其具体样式和细节的了解相对有限。不过,从一些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可以窥见当时皇帝燕服的大致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