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种的小黄豆,俗称“笨黄豆”,个头不大,品质却高,最适合制作豆腐、腐竹、豆筋等优质豆制品。
小黄豆生成的豆芽儿,味道香,有嚼头,无论小炒还是煲汤,都是不错的食材。
早年间,最好吃的黄豆芽儿,不是盆里放上豆淋水生出来的,而是秋收时遗落在田间的黄豆,经过雨水浸泡后萌发出来的嫩芽儿。
天气转凉,秋雨一场接一场,赶趟似的,连绵不断。氤氲的水汽弥漫在天地之间,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乡下有个说法,“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那些散落在豆地里和打麦场上的黄豆,在清凉雨水的滋润下,圆滚滚的身体逐渐发胖发胀,风儿一吹,顶破了薄溜溜的豆膜,冒出了水灵灵的嫩芽儿。
拾豆芽儿最理想的地方,当数打麦场。打麦场是个统称,其用途很广,不只是打麦,还能打油菜籽、打谷子、打黄豆。
若是黄豆少,嫌套牛费事,就手执一柄桑杈,拍拍打打完事。这种原始古老的脱粒方式,有一个弊端,即便反复多次拍打,仍有黄豆裹挟在豆秆里。
散落一地的豆秆,被桑杈高挑起,堆成垛,经过来回一抖擞,隐藏在豆秆里的黄豆,就星星点点掉落四周,一遇雨水,萌发新芽。
还有一个拾豆芽儿的好去处,就是黄豆地。老家村子西南处,有一片肥沃且平整的土地,一村庄的芝麻、黄豆、绿豆等经济作物,几乎都种在那里。
乡间有个说法叫“焦麦炸豆”,很形象,也很贴切。颗粒饱满的黄豆成熟后,急于挣脱豆荚束缚,风一刮,日头一晒,就会猛然炸裂,豆子崩落于地。
一大块地的黄豆,从收割放倒,到装车拉运,再到碾场脱粒,把人累得够呛,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气力,去寻找捡拾四下散落的黄豆。
过不了几天,随着一场连绵秋雨的降临,遗落在枯枝败叶中的黄豆,便会生发出嫩芽,成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作者:梁永刚
图片:新华社
设计:靳韫瑜
编辑:倪杨金子
策划:李芸聪 倪杨金子
监制:王岩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