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召开工作推进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对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等工作,专门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项资产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对这些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帮扶项目资产之所以如此重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体量庞大,资金投入高。从整体看,截至2022年,全国有2.77万亿元的帮扶项目资产登记在册。从一域看,仅2016-2019年,山西省累计形成各类帮扶资产586亿元。这么一大笔资产,能不能管得住、用得好,自然备受关注。
三是用与不用两个样,用得好与不好两个样。除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帮扶项目资产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依托。这些资产管理好、运营好,就能给村民带来持续的务工、分红等收入,还可以带动更多小农户,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让帮扶成为“长流水”。反之如果资产底数、产权、管护责任、收益分配都不明晰,村民就算想用也用不了,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资产流失。
所以,会议强调,对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要“持续加强”“借鉴贵州等地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规范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有松劲歇脚的想法,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资产类别和特点探索创新。
摸底、确权,是后续各项工作的基础。过渡期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细化管理办法,组织摸底排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还要综合衡量权属、经营、收入、分配、管护、效益等,“全面掌握帮扶项目资产运行情况,强化资产确权移交和台账管理”。工作机制上,对资金、项目、资产探索实施“一体化管理”,从前期项目入库、中期工程建设、后期管护运营“完善全周期管理”,不断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摸清底数,是为了管好用好。会议分别针对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作出要求。
经营性资产,重心在“运营管理”,要让其不仅保值增值,还能有所收益。这一方面要靠政策,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分类施策,鼓励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另一方面要靠人才,尤其需要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本地能人的作用,也需要有的放矢加强相关培训。
公益性资产,重心则在于“长效管护”。建好容易管护难。村里的机井谁来维护,堤坝谁来管理,进村产业路谁来修?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以清单形式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从而让民生设施持续惠民。
而无论哪一类资产,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要“确保分到村集体、用在群众身上”,为此也必须要对资产收益分配加强管理和监督。
管好用好帮扶项目资产,是为了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是要从阶段性、外力推动型的发展,转为长久性、内生动力型的产业振兴。会议从这一目标出发,瞄准问题明确工作部署,提出“在帮扶产业全产业链开发上下功夫”“加快补上加工、流通等短板弱项”“落实保障帮扶产业用地政策”“建立帮扶产业有效风险防控机制”等针对性要求。
发展帮扶产业,根本是为了让农民的腰包能鼓起来,过上好日子。
会议期间,韩俊还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调研帮扶产业发展,走进脱贫户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收入来源,细算日常生活、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支出。
由此也可看出农业农村部党组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9月在山西、10月在广西,到这次11月在贵州,这已经是韩俊连续第三个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底线任务进行调研。
基层调研的同时,宏观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完善:9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部党组会议,强调扎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等工作;10月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研究部署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10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就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指导意见;此次又召开全国范围的工作推进会。看得出来,农业农村部对这项工作盯得紧、抓得实,体现出了“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的工作作风。
【版权声明】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长虹卧波”。
往期回顾
政治局会议释放强烈信号,农业农村部推进落实路径化 || 长虹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