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五彩斑斓的马勺脸谱,诉说着陇州人的爱憎分明

政务   2024-12-29 08:00   陕西  

文化“寻保传”



一提起脸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京剧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这几句歌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也有绚烂的“脸谱”文化。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陇县民间社火马勺脸谱简称马勺脸谱,是在继承西府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


马勺脸谱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勺脸谱,结合全省检察机关正在开展的“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我们来到大秦北市非遗馆,走访了陇州社火疙瘩脸谱绘制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秉权老师。杨秉权老师就职于陇县文化馆,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陇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他从小热爱陇县民间艺术,13岁开始学习绘制社火脸谱,几十年从未间断过对民间艺术的学习,30多年来走访县内多名民间社火老艺人、学习社火脸谱绘制技艺,搜集、挖掘、整理陇县社火脸谱500多幅。其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30多家媒体先后对他的艺术人生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报道,他绘制的社火脸谱销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80余件作品被德国、俄罗斯、法国等国际友人及国内十余家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杨老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非遗馆,并详细介绍了马勺脸谱的悠久历史、发展状况、制作过程等等。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马勺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带着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士兵都是汉人用的都是汉族的炊具,可是匈奴这里没有粮食只有牛羊,从军的厨子就将勺子做得大些以方便盛肉,军士都是骑兵而且都是汉武帝的御林军,大将军霍去病命名它为“马勺”。其实在古代,马勺是先民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用来盛水,长形用来添加饲料。人们为了牲畜免遭大自然病虫的侵害,以保证牲畜平安生存并希望自己也能过上美满的生活,就开始在马勺上面绘制刻画一些神灵符咒图案,马勺上作画就是这样出现的。久而久之,人们在马勺上作画的水平越来越高,画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这为马勺脸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再后来,马勺上的彩绘技术逐渐成熟,经不断演化它摆脱了原始马勺避邪祛瘟的最初含义,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个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木锨脸谱

马勺脸谱,用马勺当绘画的“纸”,把社火脸谱的内容作为构图,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整体造型风格强烈,意境深远,色彩鲜明,造型醒目明快,寓意丰富。其粗犷的造型、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体现了地道的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质朴的审美观。制作一般先选原材料,再按系列将社火脸谱通过抛光、沥粉、彩绘、勾金等多种技艺融合,绘制在马勺上。人物形象基本来自《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这几本文学经典,有部分是参考秦腔剧目中的人物。马勺脸谱从传说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定程式的图案、变化的形体、鲜明对比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极富民间气息。马勺脸谱最讲究的就是色彩,每种色彩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着人们对脸谱所刻画人物的各种情感,有一首专门的用色口诀:“红为忠,白为奸,绿侠野,草莽蓝,黑为真,青勇敢,金银二色鬼审判。”马勺脸谱上的纹饰有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以不同的组合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是古老的图腾符号的再现,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种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马勺脸谱的形态多样,除了马勺脸谱外,还有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等,这些作品灵感源自先民生活用具,融入了戏剧和民间图腾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每种色彩和图案都独特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属性,映射了古人希望通过外观判读人心的深层愿望。如今,马勺脸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面具,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善恶、美丑、喜怒哀乐等概念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马勺脸谱,以其千回百转、工而不僵的落笔,粗犷豪放、艳丽单纯的色彩,神秘原始的意蕴,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一笔一画都凝聚了西部人民的智慧和深情,在时间里讲述着中国传统人面丹青之美。看见即美好,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美!在民间艺人的手里,马勺脸谱将千年社火脸谱的精髓传承下来,不仅保留了本真和原生态,同时也承载着几千年的汉族祭祀文化,一张张鲜活的脸谱,把人们的爱憎分明诠释得淋漓尽致。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是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力,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交谈中杨老师说道: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将马勺脸谱与社火等陇州文化元素相结合,积极开展马勺脸谱课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都参与进来,把社火脸谱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把马勺脸谱文化传承下去。”作为检察机关我们更应以检察之力、检察之为、检察之效守护好、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勺脸谱的存在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民间艺术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沉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历史的传承。古老的技艺已然成了马勺脸谱工匠穷尽一生追求的事业,当执著的喜爱融入血液,变成世代相传的习惯,便是民族灵魂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的传承。


非遗马勺脸谱,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珍视传统,守护传统,发展传统,让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增添无限活力!



来源:陇县人民检察院




宝鸡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宣传 检务公开 服务百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