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联辉
(1935.3— )
植物病理学家,从事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研究。1935年3月出生,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联辉注重教学、科研、生产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谢联辉主讲多门植物病理学专业的本科课程,此后教学重点转到研究生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已培养博士77名、博士后7名,他们大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谢联辉指导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福建省优秀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各1门。谢联辉倡导学者型教学风格,鼓励求异思维,善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提出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学生“质疑”的求异思维;教学的真谛是培育思考,训练思维,培植想象,激发创造。他引导学生做学问、搞科研要想想是否探索了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要关注前人在重要理论问题的提法或结论是否正确,切勿盲从。
谢联辉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三农”的需要就是最大的研究课题。1958年春大学快毕业时,他主动向学校请求到闽西最贫穷的农村去当一个新型农民。随后,他如愿来到闽西老区的长汀南山,任副队长。由于大胆改制、技术到位,水稻亩产实现了跨纲要目标,引起很大反响。后来由于组织需要,他又被调回母校。1960年,他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师从林传光教授,其间到北方的稻作研究所开展研究,总结写就《论稻瘟的免疫》,首次提出稻瘟的栽培免疫理论,该文被收入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植物免疫学》(196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
谢联辉有4次共8年的农村驻点经历。1969年至1972年,他曾在有名的稻瘟病重灾区的宁化山区,实践稻瘟病的栽培免疫理论,获得成功,使当地1500亩水稻平均亩产从100多千克跃升到403千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小麦秆锈病暴发流行,北方春麦区和福建冬麦区各有4~6次大流行(一般损失20%~30%,重者损失40%~50%,甚至绝收)。他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明确病菌的转主寄主对病害流行不起决定作用,主要是夏孢子在起作用,并找到了该病菌的南方过渡寄主,提出耕作改制切断病害循环,从而使该病得以根本控制。
1973年以后,谢联辉专注于水稻病毒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同时对水仙、甘蔗、烟草、番茄、香蕉等植物病毒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生产服务工作。1979年,他带领成立植物病毒研究室(1994年改称植物病毒研究所)。60年来,他一如既往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重要的科学与生产问题开展应用与基础研究,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生产问题,而且报道了一批世界、中国新纪录,特别是水稻病毒,发现一种新病毒、一种新介体,创建两个新模型,确立一个独特、高效的监控体系并被全面推广,被认为是“是对世界病毒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他先后获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9部。
1993年,谢联辉在大量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基础上,从水稻病毒持续防控出发,提出了抗、避、除、治的四字原则——生态防控的关键策略。该理论此后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也被证明是普遍适用于其他植物病害的防控。和以往不同,他的植物病害生态防控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理念上的转变,即“变以针对病原生物为主导的防治策略,转向以针对植物健康为主导的生态防控。核心是以植物为本,弄清人为—植物—病原—介体—环境的互作机制,建立有利植物健康生长、不利病原生物发生、流行的稻田生态系统,确保植物群体健康”。1999年,他创立植病经济学,旨在通过综合的经济评估引导和驱动植物病害生态防控,“实现植物病害管理的经济、生态、社会、规模、持续的五大效益”。
谢联辉倡导以文化引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出“诚乃为人之道,做事之本,治学之覈,成才之魂”。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将党支部建在学科上(一个保证),并提倡以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为科训,随后他又进一步提出“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科神、“学贵有恒,术在求精;教为不教,学为创新;创须三思,新从四严;为而不求,民在我心”的科风、“一个信念、两个瞄准、三个面向、四个严字、五种意识”的科旨,并融合教学、科研、服务、育才四大体系。在文化引领下,学科实现了“引领赶超、同协四出(人才、成果、经验、思想)”的目标。1980年以来,植物病理学科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了历史性的“四个跨越”。党建方面,2004年学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位方面,1990年获建博士点,1994年获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方面,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平台方面,2016年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谢联辉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至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第一届至第五届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植病学科组组长、植保学科组组长等。他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主办: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运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来源:《福州院士》
监制:林涛 贺鹏
编辑:黄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