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辈出!两对父女院士 一派旗山文脉

百科   2024-12-07 10:53   福建  


奇川留胜迹,灵气育英才。福州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福州闽侯出了两对父女院士——唐仲璋、唐崇惕及庄巧生、庄文颖。


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为中国农业作出重大贡献




福州市高新区南屿镇五都村宁观自然村89号,是一座当地传统的合院式民居,青瓦白墙,屋前有石埕,院内木雕精美,具有清代晚期当地民居的典型特征,目前已建设成为“双院士文化馆”。


1916年,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科院院士庄巧生在此出生,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庄巧生一生守望麦田,发展壮大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庄巧生故居改造而成的“双院士文化馆”。


庄巧生曾说:“小麦育种工作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年复一年。”他不仅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生活中也以恪谨守正、追求真理的态度,时刻言传身教,将女儿庄文颖培养成为真菌学家,书写了一段“父女双院士”的佳话。


庄巧生先后主持育成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庄巧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前排左二为庄巧生院士,左三为庄文颖院士。图源:高新福州



在庄巧生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女儿庄文颖成为著名的真菌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和父亲从事的研究领域不一样,但是父亲严谨治学的精神还是深刻影响了庄文颖。庄文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真菌学科的发展。



父女同心 治病救人




南屿镇尧沙村,离福州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走进村里被誉为“八闽名祠”之一的尧沙唐氏宗祠,第一进回首处的悬梁上,一幅大型油画引人注目。那是“父女双院士”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画像。


尧沙唐氏宗祠里的画像。


唐仲璋院士和唐崇惕院士父女同为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1923年,18岁的唐仲璋考进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其间,唐仲璋因过度劳累,住院治疗了两年。直到1931年毕业时,他的大学算起来总共念了8年。但命运之神没有抛弃唐仲璋,他病重住院期间,认识了福清的一名血吸虫病晚期患者,坚定了自己终身从事寄生虫研究的决心。


在后来的60年中,唐仲璋开拓了中国寄生虫原生物学,在人体及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上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后,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地方病猖獗一时。面对种种困难,父女二人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下乡调研,治病救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寄生虫学上的疑难问题。


唐仲璋(左)逝世前一个月与女儿交谈。图源:中国科学报




主办: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运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来源:福州新闻网

监制:林涛 范雄

编辑:黄丽薇


福州科普
打造福州本土化一流的科普传播平台:精准推送科普资源,满足公众科普知识需求;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福州市科协重点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