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向公众表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采行「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原则,要在「更广、更深、更狠」等业务方面下苦功夫。
此外,管理层释出了国有企业到2025年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被外界认为展现了管理层力挽狂澜、振兴民族经济的重大决心,极具历史进步意义。
所谓「竞争上岗」指国企必须透过公开考试与考评进用人员,贯彻择优录取的选拔原则;「末等调整」是指考绩最差的人员须调整职务,比如每年淘汰排名末位10-15%的在职人员;「不胜任退出」制度则是坚决解雇不适用人员,特别是那些年龄超过40,在非核心业务部门中长期人浮于事、倚老卖老的劣迹员工。
官方发言人表示:「要清晰界定退出标准,进一步规范退出情形,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的积习,破除国企效率不高的路径依赖,全面打破职业聘用过程中的刚性承诺,做到可上可下,唯才是举。」
分析人士对此进行高度评价,指出在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尚未展开该项工作的企业原则上都将在今年年底前真正行动起来,体现了本轮国企下岗进程的势不可挡、时不我待。
此外,国有企业单位要防止简单以调整退出为比例划线、乱搞「一刀切」,以此真正体现强激励、硬约束,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自2023年起施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在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产业体系、服务国家安全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有鉴于此,下一步国资委因地制宜,同步聚焦重点与难点,抓好五方面工作,全面推进国企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
在收入分配上,推动各项科技创新激励措施落实落地,同时加强兜底保障,推动薪酬分配进一步向基层「苦脏险累」一线岗位倾斜,此举无疑得到了广大基层员工的一致拥护,有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总原则。
国企下岗虽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但近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已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重强调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国资委内部人士透露,自去年以来,多地国企相继通报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实现全复盖,并提出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员数据,一般都在员工总数10-15%。
关键之处在于,国企末位淘汰绝不应是一时之举,而应形成制度化与常态化的管理机制,通过每年定期清理10-15%的不称职人员,逐步优化国企的员工团队,激励国有企业单位提升绩效、降低成本。
虽然这将意味着国企不再是铁饭碗,但在经济形式愈发严峻的当下,如果国企的改革进程无法实现力度空前,那么接下来要发生的注定是绝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我不下岗谁下岗,应逐渐成为广大国企员工最为基本的共识与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