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醴陵这个“转运”之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政务   2024-11-16 11:10   湖南  


《湖湘地理》记者常立军写过醴陵的一篇稿子,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写道:“醴陵有两个面孔,一个用来怀念,一个用来向往。”

醴陵是一座千年古邑,沉淀着风雅,在岁月中浸透锦绣。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踏入这片土地,开启了一段属于他们的崭新人生。让他们驻足停留的醴陵渌江书院,也带上了人们美好的向往,成为人们口中的“转运”之地。

时间回溯到公元1508年。王阳明的脚步沾了些许灰尘,风尘仆仆地赶到渌江书院。此时,他正处于人生失意的时光,被贬官至贵州,途经醴陵,心情失落不已。而开放包容的醴陵却敞开胸怀,邀请他在渌江书院讲学。或许,在辗转反侧的深夜,王阳明也曾对着书院古樟的树洞,倾诉过心中的郁闷?如果是,那古樟应该和他进行过一场心灵的对话。因为在讲学时,他是激情澎湃的,一改他来时的颓败。真正的学问,在这里赢得赞赏和尊重,这让王阳明意外和感动。收拾好行囊,从醴陵渌江书院再出发的时候,王阳明或许带上了更多的勇气。三年后,他东山再起,回京途经醴陵时,再一次在渌江书院讲学,并在书院的古樟旁,留下“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的豪迈诗篇。后来,王阳明成为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知行合一”思想也在醴陵留下深远的影响。

1836年,一个后来左右中国大局、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也来到醴陵渌江书院,他就是左宗棠。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两次赴京会考不中后,在醴陵掌管渌江书院,担任山长。书院被他点化得清风朗朗,这个失意书生,也在这里获得快意人生的机缘。当时,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老家省亲,路经醴陵。左宗棠应县令之请,撰写的“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的对联,让陶澍赞叹不已。这个当时才25岁的年轻人,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的才华得到赏识,并得到拜陶澍为师的机会,后两人结儿女亲家,籍此步入仕途。左宗棠从渌江书院“转运”,后成为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醴陵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在近代迎来厚积薄发的井喷时代。这一时期,从渌江书院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早期领导人、工运领袖李立三,抗日名将左权,军事家蔡升熙,开国上将宋时轮,爱国将领陈明仁,革命先驱宁太一,南社创始人傅熊湘,湖南“瓷业学堂”创始人之一文俊铎等等。这些先贤志士都曾在渌江书院求学,他们从书院出发,传承文化薪火,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影响了属于他们的时代,铸就了“心忧天下明大义”的独特精神。

时光流转,文化流淌;光芒不褪,文脉不断。今日的渌江书院,千年古樟依然枝繁叶茂。它见证历史风云,也将这里绵绵福气,传递给每一个来过的人。

111111

文       字 / 张   洁
图       片 / 湖湘地理 醴陵市摄影家协会 网络
编       辑 / 夏雨琴
原创文章版权为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所有,如有意转载,请事先联系我们获得允许并注明出处!后台留言或电话联系0731-23249388。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爆料热线

0731-23233958 


醴陵发布
中共醴陵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