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主人公李向阳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位银幕上的英雄,其实是有着一位原型。他被誉为是“中国的夏伯阳”,在当时的冀东一带,无人不知晓他的姓名,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队长”、“包司令”。这位“包司令”令敌人闻风丧胆,曾活捉日本天皇表弟,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那么,这位“包司令”究竟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蒲城愣娃”——包森
“包森比较瘦,个子不高,脸黑黑的,性子有些急。”这是蒲城县乡亲们印象中的包森。乡亲们回忆,包森自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孩子,一旦他认定了某件事情,拼尽全力也要做到。包森家在陕西蒲城赵家村,尽管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6岁那年,包森在学校召开追悼李大钊的会上,愤怒地谴责北洋政府的种种恶行。在演讲中,他情绪激动,言辞犀利,竟在不觉间流下了热泪。九一八事变后,包森更是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感到无比愤怒,他带领同学们四处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不料,包森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国民党的严加阻挠,包森无法理解,为何身为中国人,不去抵抗外敌,反而要阻挠抗日行为。愤怒之下,包森与同学们砸了国民党县党部的牌匾,学校为了自保和迎合国民党,将他们开除。面对这样的不公,包森和同学们当然不服,但无奈学生之力终究难以与国民党抗衡。最终,他们被军警无情地赶出了校门。“包森啊,那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就从来没见过他害怕过什么,当时他晚上出去搞革命的时候,提着灯笼,背上个镰刀就出去了......”乡亲们回忆道。1932年4月,国民党要员戴季陶来到了西安视察教育,会上,戴季陶大肆宣扬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及“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本以为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论会“鼓动”人心,令戴季陶没想到的是,刚讲了没几分钟,引来台下一片鄙夷之声。戴季陶不甘失败,继续演讲,企图稳定局面,台下的学生们却并未被他的歪曲言论所迷惑。他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戴季陶闭嘴下台。就在这时,包森冲到了最前面,高喊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倒狗委员戴季陶!”随着包森的呼喊,学生们纷纷响应,抄起地上的石头、木棒等物品,追着戴季陶打。戴季陶当即被吓得魂飞魄散,眼见局面越发不可控制,赶忙躲进了后台。包森和同学们并未就此罢休,他们一路追击,最终迫使戴季陶狼狈地逃离了现场。此时的包森,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他因参加革命活动,两度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直到1936年底才得以出狱。活捉天皇“表弟”
1991年,盘山烈士纪念馆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访客——冢月正南,他是一位在战斗中侥幸脱险的日本老兵,他此行是专程前来拜谒包森的。当年,冢月正南所在的日军小队,与包森指挥的13团不期而遇,除了两名日军凭借装死和一名回城通风报信得以苟延残喘外,其余皆被包森包森歼灭。冢月正南便是那极少数幸存者之一,而包森的传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1939年4月,包森挑选了7名战士,隐匿于一个村子执行侦察任务,临近正午时,打西边走过来的三个人引起了侦察员马兰田的注意。不为别的,只因为首的人的模样让马兰田怎么看怎么眼熟,定睛细看,这才发现,那竟是我党同志王振西!马兰田心生疑惑,王振西不是在数月前被日军逮捕了吗?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不动声色地向同伴们递去眼神,同志们也认出了王振西,众人虽心中震惊,但仍故作镇定,继续着手中的农活王振西也认出了一身农民打扮的战友,在经过他们时,用胳膊轻轻地碰了下战友,低语道:“后面是鬼子和翻译。”战友们在互相使了个眼色后,当即从坝台上跳了下来,手枪直指敌人,大声喝道:“不许动!”不等鬼子和翻译反应过来,战士们就缴了他们的手枪,王振西急促地提醒,后面紧跟着日军的大部队,众人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押着俘虏撤离。途中,从翻译的口中,大家才得知这位被俘的日军军官,竟然是日本天皇的至亲,“表弟”赤本三尼。身后密集的枪声,预示着日军已近在咫尺,赤本三尼却在此刻耍起了无赖,往地上一坐,死活不肯前行。战士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拖至附近城楼。赤本三尼口中念念有词,翻译解释说,他想见包森。枪声越来越近,显然不能再待下去了。贾振远指着翻译,对战士们说道:“不如,我们把他放了吧。”战士们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翻译听后大喜,连连鞠躬致谢,一转身直接跑没影了。战士们再次拖着赤本三尼继续往北撤,直到天黑,身后的枪声仍未停止,跑了一天了,滴水未进,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了。大家便在一户老乡家歇歇脚,吃些东西,赤本三尼又开始“作妖”了,怎么也不肯吃东西,嘴里又开始叽里咕噜起来,两眼一闭,往那一坐,跟念佛似的。一位个子较矮的战士本想组织他的赖皮行为,却不料被他一脚踹到了墙边。战士们的忍耐直接到了极限,几个人上去又重新将他按到了地上,让他继续跪在那里。赤本三尼的不配合也不是办法,毕竟身后的枪声是越来越近,拖着这么个“东西”总归是一个累赘,几人商量着不然直接就地处决算了。战士们点了点头,纷纷表示同意,于是,王振西便跑到老乡家借了一把旧斧子,来到了赤本三尼的面前。赤本三尼望着那闪着寒光的斧子,脸上写满了恐惧,嘴里不停地嘀咕,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的表情可以推测,他在乞求饶命。王振西抄起斧子,照着赤本三尼的头就砍了去,三斧下去之后,赤本早已断了气。王振西不再犹豫,举起斧子,三斧之下,赤本三尼已命丧黄泉。战士们迅速挖了个坑,将他的遗体掩埋,并做好记号后分头撤离。那么,王振西为何会与赤本三尼同行?赤本三尼又为何只带一名翻译就敢深入敌后呢?原来,日军在多次大扫荡后,误以为八路军已元气大伤,赤本三尼最遗憾的就是没能抓到包森。他渴望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和包森见面,并活捉包森,但一直寻不到他的踪迹。此时,一名汉奸提出让不久前被捕的王振西带路,认为王振西作为包森身边的人,定能知晓其行踪。于是,赤本三尼就将王振西从狱中提了出来。这种出卖国家、出卖战友的事情王振西必然是不会做的。他正欲拒绝,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是个深入敌后、传递情报的好机会,于是,他向赤本提出换上便装、不带士兵的条件。并向赤本解释说,人多势众只会引起包森的警觉,更别提活捉了。再者,为了安全抵达八路军据点,军装显然不合适。。赤本转念一想,也是这么个理,于是便同意了,他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过于自负,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自负,导致他有来无回。几天后,战士们抵达了根据地,将活捉赤本并处死一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包森,包森听后,笑着表示:日本方面为了夺回赤本,派出了大量兵力,与此同时,又四处张贴告示,请求八路军释放赤本。还专门给包森去了封信,表示愿意出武器装备及军需物资来换回赤本,包森明确地告诉对方:“要么投降,要么滚出中国!”“中国的夏伯洋”
包森很擅长摸索战法,他的战术灵活多变,他善于将分散、奇袭与集中等战术融合为一,使得他所指挥的十三团如同一支“幽灵”部队,令日军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包森领导的部队接连挫败了日军的五次大规模扫荡以及数十次企图肃清根据地的清乡行动。百姓们纷纷称他为“包司令”;而在日伪军的眼中,包森则是他们的“致命克星”,一提到他的名字,便足以令人心生寒意。在伪军内部,如果双方发生口角,就会对对方说出:“口不应心,出门打仗碰包森。”1942年7月,包森在一次率队侦察敌情时,不幸遭遇了敌方的狙击。当包森正通过望远镜观察远方敌情之际,一颗子弹直奔而来,包森不幸中弹身亡,这致命的一击,是一名早已在此地潜伏多日的日本狙击手。当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将包森紧急转移到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这一年,包森31岁。事后,《解放日报》发表了专文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英雄,而叶剑英元帅更是高度赞誉包森为“中国的夏伯洋”。即便是敌对的日本媒体,也以包森为题,发表了一篇充满敬意的报道。结语
包森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将领,在冀东一带声名远扬,敌人对他闻风丧胆,甚至日本天皇都亲自点名要捉拿他。他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从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战机。在他的带领下,第十三团在冀东地区神出鬼没。在短短数月内,他连续挫败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和清乡行动,为根据地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战场上的包森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线,带领部队一次次突破敌人的防线。包森是一位英勇无畏、战术精湛、深受人民爱戴的抗日英雄,尽管包森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来源:品古观今)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