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在郑成功死后还有没有机会?有,可惜被目光短浅的郑经玩崩了

体娱   2024-11-09 07:04   广东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延平郡王世子郑经写信给郑成功,说自己小妾诞下一名男婴,这是郑成功的第一位孙子,相当于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郑成功自然很开心,当即赏了不少金银给郑经,诸将也各有赏赐,纷纷道喜。
但有个人却不乐意,这个人就是郑经妻子的爷爷,原兵部尚书唐显悦

郑成功
按理说,小妾生的儿子,也算自己孙女的儿子,没什么不乐意的,关键这个儿子并非郑经小妾所生,而郑经私通幼弟乳母陈氏所诞下的。
对于熟读礼法纲常的唐显悦来说显然不能忍,当即写信给郑成功:“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得信后大吃一惊,立马派堂兄郑泰前往厦门,命其斩杀妻子董氏、郑经。
郑经是郑成功此前钦定的世子,杀掉他,岂不是折断羽翼?更何况此前还有不少依附郑经的将领,杀掉郑经,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前途,因而纷纷劝阻,甚至力图大事化小,仅仅斩杀陈氏与所生婴儿即可。
但郑成功此前因父亲被杀加上复国无望,心中难免有些偏激,誓要处死董氏和郑经。
而且自己才不到四十,正值壮年,郑经也不是什么非他不可的继承人,换掉一个也并非不可。

下棋的郑成功
然而郑经岂能坐以待毙?当即联合一帮金夏守将抗命,就连郑泰也无能为力,郑成功本来就愤闷已极,看到郑泰的信后更是直接气噎而死。
郑成功一死,本来实力受损的明郑彻底乱了。
跟随郑成功东征的萧拱辰、黄昭则拥立郑成功弟弟郑袭,而留在金夏的黄廷、洪旭则选择拥立郑经,至此,郑氏内战彻底爆发。
说实话,郑氏内部早在郑成功病逝前就开始分裂了,厦门之战后,郑成功打算征台,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郑军内部也因此分裂为主张攻台和反对攻台的两个派系,双方一直摩擦不断。

郑经
而后拿下台湾后,又强令金厦将领入台,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
郑经私通乳母这件事,算是将这件事彻底激化起来。
恰好,郑成功又匆忙去世,未能安排好身后事,原定的世子郑经也因私通乳母这事被废掉了,而留在台湾的郑袭也得不到金夏将领的支持,这就导致之后的内战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当然,如果郑袭可以大公无私一点,可以拥立郑成功次子郑聪,打着郑聪的旗号,未必有那么多郑家旧将选择拥立郑经。
可惜啊,权力最能蒙蔽人心,他这个弟弟身份,如何能比得上延平郡王世子的号召力?强行而上,失败是必然的。
永历十七年(1662年)十月初一日,郑袭战败,惨遭软禁,郑经顺利得以继承延平郡王的爵位。
尽管郑经获得了胜利,但毕竟是被老国姓爷废黜的世子,为了稳固权力,他将目光投向了郑泰。
虽说此前郑泰曾经力保自己性命,但谁让郑泰在内战期间,和郑袭有书信往来呢?
为此,郑经靠鸿门宴,拿下了郑泰,成功立威。
只是清军还没来,内战已经把郑家打得元气大伤,就连郑泰都死于非命,他们不少旧部和亲族大多投降满清,而他们投降后,又被清军利用,展开政治攻势对郑军诱降,一时间人心离散。
更要命的是,清军又联合荷兰人围剿明郑了。
当然,这件事还是荷兰主动提起的,此前因睽一丢了台湾,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耿耿于怀,就和清军商量,清朝将台湾送给荷兰的前提下,双方共同出兵解决明郑。

荷兰人
说实话,此时的荷兰海军还是相当强的,全程压着明郑水师,而明郑水师又全程压着清军水师打。
清军水师战斗力如此差,也让荷兰人认为,清军不配和自己合作,而清军则认为,自己复拿厦门,都是靠自己诱降得力,对帮助荷兰拿下台湾,也不热衷,双方关系就此冷却。
当然,最惨的还是明郑,丢了金门、厦门后,全面撤回台湾。
只是郑经带回台湾的兵力已经和郑成功在世的时候相比,已经十不存一了,而且郑成功时期积攒起来的人才良将,也几乎凋零了。
可以说,郑经此时接手的是一个超级烂摊子,稍有不慎,别说复兴大明了,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
这一年,距离郑成功去世仅仅两年。
尽管郑经人品不怎么样,但到了台湾后,却没闲着,而是继续延续其父亲的遗志。
首先就是开辟军屯,命陈永华抽调各镇开垦台湾。
其次就是通洋裕国,以郑成功的母亲作为切入点,以孙礼通好日本,双方不断贸易。
除此之外,还让陈永华大兴文教,联络沿海的抗清义师,招募因康熙迁界令而无家可归的流民,至于伐木造舰,准备武事也不在话下。
靠着郑经的经营,这个于孤悬海外小朝廷居然开始蒸蒸日上起来,而此时清朝统治的东南五省却因为迁界令赤地千里、饿殍满地、十室九空,这就给了明郑的机会。
永历二十年(1666年),郑经命陈永华拉拢了厦门达濠一代割据的海寇江胜、丘辉,再次拿回了厦门;
永历二十四年(1670年),郑经彻底控制了东南数座岛屿;

明郑时期
永历二十五年(1671年),台湾大丰收,郑经认为该出去练练手,打算先找软柿子捏捏,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吕宋,但冯锡范认为,攻打吕宋师出无名,况且这里物产不丰,打下来又鞭长莫及,没啥意义,郑经就此作罢。
就在郑经继续屯兵发展的时候,靖南王耿精忠居然找上门来,这让郑经异常意外。
原来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的时候,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撤藩,本就打算削藩的康熙想都没想,直接同意,让一旁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异常尴尬。
当时福州流行于一句“天子分身火耳”的谶语,“分身火耳”,这不就是“耿”么,耿精忠误以为有当皇帝的命,于是在王府内做起了皇帝的美梦,却不知早就被福建巡抚范承谟发觉了。
范承谟是范文程次子,一看耿精忠想要玩造反的把戏,当即准备上报,耿精忠也不打算藏着,打算找同道一起造反,只是人还没找到,范承谟就是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的针对自己,越想越气,直接派人去找死对头郑经: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世勋业
郑经正愁没机会了,当即命陈永华留守,然后让冯锡范督诸镇船只先行。
就在郑经出兵的同时,耿精忠先囚禁了范承谟,然后拉拢海澄公黄梧、海澄总兵赵得胜、漳浦总兵刘炎、兴化总兵马惟兴、泉州总兵王进功、潮州总兵刘进忠等人,短短数月,整个福建都成为了耿精忠同盟。
高兴之余,耿精忠打算出兵浙江、江西,拿下南京,完成自己称帝的美梦。
然而除了耿精忠,吴三桂也要反,他也给耿精忠、郑经等人写信,至此,东南一片,算是短暂结成了不怎么靠谱的反清联盟。
和吴三桂、耿精忠相比,郑经最开始的实力,的确是非常弱小的,尽管陈永华治理有方,但本钱终究是少了点。
也因此,耿精忠得知手下禀报,说郑经“海上兵不满二千、船不过百只,安能济事”,不由地有些看轻。
但明郑有一个比吴三桂、耿精忠更大的优势,毕竟作为名正言顺的大明遗存,大明诏讨大将军旗帜有着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和政治声望。
一到厦门,郑经的“大明招讨大将军”一挂起,各路人马纷纷转投郑经的麾下,就连耿、尚两家的前郑军旧部也纷纷与故主联系,这可把耿精忠给气坏了。

大明招讨大将军,这个招牌还是很响亮的
耿精忠是让郑经来帮忙反清的,不是让他来拉拢自己部下的,立马派都尉王进,攻打郑经,双方就此交恶。
此时的郑经有了充足的人马,自然不怕,直接击败了耿精忠。
眼看打下去占不到便宜,永历二十九年(1675年),耿精忠和郑经议和,对于郑经来说,现在的最大的敌人是满清,和解确实是上计。
此后郑经又击败尚可喜,又灭黄芳度,出兵后,先后夺取漳、泉、惠、潮四府,就开疆来说,已经不亚于当年的郑成功。
而且耿、尚二藩在福建广东的横征暴敛,明郑是大明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加上一路秋毫无犯,自然备受百姓青睐。
而且此时,郑经面对的局势要比郑成功当年好很多。
此时明郑已经拥有福建、广东最富庶四府,且大量清军都被耿、吴两家牵制。
而江南士绅也对清廷颇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郑经如果利用好郑明在政治上的巨大优势,打出旗帜再度北伐,让江南士绅再度看到大明旗号,其冲击力可想而知。
而且先于耿、吴两家夺取江南,亦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角逐天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没有江南的粮食基础,清廷必败。

此时郑经掌控区域
可郑经此时居然昏头了,居然听信亲信陈绳武之言,接纳了耿家叛将,算是破了之前的和谈,而后面对耿精忠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没有趁机在杰书入闽前夺取全省。
当然,选择出手援助,帮助耿精忠度过难关也不是不行,但郑经就一旁看着。
最终绝望的耿家直接投降清廷,彻底改变了东南的局势。
危急时刻,又是这个陈绳武,让许耀担任主将和清、耿联军决战,惨遭大败,随后,郑经拿下的几个府又接连丢失,明郑的第一次北伐,可以宣告失败了。
这也是明郑唯一一次的机会,可惜未能把握住,此后郑经在沿海继续坚持了三年,可惜大势已去,掀不起太大的风浪,最终再次回到了台湾。
此后,陈永华去世,郑经自甘堕落,于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去世,他的去世,也意味着明郑一系进入的落日。
和郑成功去世一样,郑经去世后,郑氏内部再度分裂。
本来郑经是安排陈氏的儿子郑克臧为继承人的,但郑克臧母亲,毕竟是私通的乳母,冯锡范等人借这个机会,扶持郑经另一个儿子郑克塽为继承人,然后由自己专权。
冯锡范可不是陈永华,他可没有什么复兴大明的志向,扶持郑克塽,完全是为了自己可以掌权罢了,而冯锡范掌权后,明郑是一天不如一天。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郑克塽向清军投降,明郑就此覆灭。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观局者
观察商业变局,讲述企业故事,从企业成败中论得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