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关注的蜂友请先点击上方蓝字“世界蜂联”再点关注,以免走失找不到世界蜂联传递国内外蜂业前沿资讯、经验交流、法律法规!是养蜂人的帮手,爱蜜者的助手!为了能让更多的蜂友看到这篇文章,请在文末点个在看。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1857年美国人郎氏发明了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上世纪初活框蜂箱和意大利蜜蜂一起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使用的蜂箱很多,比如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初学养蜂者可以向养蜂户购买别人使用过的蜂箱,也可以根据规格自己制作蜂箱。标准蜂箱也称为十框蜂箱、郎氏蜂箱,是目前养蜂者最为常用的一种叠加式活框蜂箱。标准蜂箱是由10个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档、副盖、箱盖及隔板组成的。需要时可以在箱身上叠加继箱,继箱没有箱底,可以与巢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l0框时,就需要向上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
翻开过去的养蜂日记,从云南84年的第一窝中蜂土养开始,到高窄式蜂箱,到85年高窄式改进型(继箱),到93年回丽水的郎式箱,到95年的GN箱,再到今年的中蜂专用箱和格子箱,期间各种箱型一直并举兼顾,再到20几年来收捕各种自然蜂中体会到,养中蜂,箱型似乎不是决定性的问题。
从96年开始饲养第1箱意蜂,一直到去年83箱意蜂结束,从定地到去年的大转地,感觉意蜂饲养模式各有利弊,最合适自己的莫过于多箱体养法。
从云南哀牢山脉高原海拔1840米的中蜂到浙江沿海拔60米的蜂种饲养地比较,似乎蜂种也不是主要问题。
养过东北黑、澳意、原意、松丹一、浆蜂、喀尔巴阡、卡尼阿拉以及各种杂交种。
一直在纠结,是什么决定了什么,去年把蜂卖了,闲暇多了,于是乎今年好像明白些了,又想起了学过的大学《世界地理》教科书。
是环境决定一切?那么一直以来的蜂种之说都是在忽悠人么?不是的,一切生物的应运而生都离不开环境,适者生存永远是一切生物的生存依据。物种再好,也将被环境塑造。几个蜂友养着藏獒,说毛短了,没那么凶了,有个蜂友说他的藏獒不孕了。云南带回来的佛手瓜种在丽水,绿的变黄了,味道不鲜了,产量不高了......蜂呢?老外的蜂来中国,群势弱了,会产浆了,也变的太能吃了。欧洲就衣食无忧么?他们就不取浆么?
北方的蜂群来南方群势也慢慢的变弱了;中蜂自然蜂巢强大的群势活框后也爱分蜂了,学老外烂仔了,不是专家们都说活框好处多多吗,怎么就......于是拼命的自责着自己种养技术没到家。记得2007年专程去江西的遂川大坑乡参观过我国最早最大的活框实验推广乡,上万群活框饲养,每场无不例外的烂仔,蜂农们苦述着多年来的瘟疫灾难。乡书记告诉我,本地为江西蜜蜂研究所(中国蜜蜂研究所前身所在地)60年代引进西方饲养技术的第一个中蜂试验基地,禁止一切外来蜜蜂进入,为政府重点试验项目,全乡群数达到万群以上,主攻柃木花期,刚开始产量很高,近年来群势减弱,病害严重,70年代的中囊都没打垮我们,而现在已无法保持当年的辉煌,都有没落的感慨。
要养蜂,先了解蜂,让我郁闷多年的是,蜂群到底怎么定论,看遍蜂书,我似乎越发迷茫起来,越学越无知?蜂群到底是个体还是群体,这个定位在以生产性为主要目的的蜜蜂饲养中意义重大。从蜜蜂进化史毫无疑问蜂群是个体的聚集,群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明确分工协作,那么单只蜜蜂呢?离开群体能独立生活么?一直以来,人类都习惯用自身的营社会活动来理解蜜蜂,蜂王、雄蜂、工蜂用君、臣、民来比喻,又似乎难走出怪圈。
一切生物的营社会生存方式,都是为了抵御恶劣环境的需要,利于繁衍的需要,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或繁衍应该不能称之为个体。蜜蜂亿万年的生存进化到如此境地,还能返祖吗?唯有指望地球轮回转了啊。于是我试着把一个蜂群理解成为一个单独生物个体,蜂王为其个体生殖系统中的生殖器官,雄蜂为其生殖系统中的季节性雌雄同体器官,而又异体受精(在自然状态下蜜蜂能自行回避近亲繁殖并离巢飞行交尾),其他系统及功能以工蜂的形式完成。
在单个蜂群中,所有蜜蜂都是蜂王繁殖而来,不断产卵“复制”着蜜蜂个体“细胞”,使其蜂群不断壮大,其壮大的群势除受内在的DNA控制外,还与生存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着,一旦符合个体再生产条件,便以分蜂的形式产生新的个体,以达到繁殖的目的,这个新的“个体”又将重复着壮大和繁殖(分蜂)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疑问敬请告知,定将妥善处理。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当敬请指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