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名言警句
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
——钱玄同
人物轶事
催生狂人日记
如果没有钱玄同的劝说,中国文学史上或许没有鲁迅这个名字。
1917年(民国六年)初,钱先生在向《新青年》撰稿期间,经常劝说周氏兄弟为《新青年》撰稿。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来,而其兄周树人却迟迟没有动手。张勋复辟失败之后的1917年8月,钱玄同跟周氏兄弟在补树书屋的老槐树下有一场石破天惊的谈话:
钱:“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答:“没有什么用处。”钱又追问:“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钱玄同再一次建议说:“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周树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立刻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这句话切中要害,打动了周树人的心,使周走出隐默,终于写出了震耳发聩的抨击旧礼教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从此,周树人一发而不可收,小说、杂文等作品不断,在同旧世界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从不判卷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处任教。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其中之一即是:他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
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木质图章,上书“及格”二字。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即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而后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
北大的宽容态度,使钱先生对自己的做法愈发地得意,竟向外四处推广,及至他到燕京大学兼课时,仍旧照此办理。不料此番他碰了个钉子:学校方面竟将他送上的未判考卷原样退回。钱先生毫不退让,又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校方很是生气,警告钱先生,如再次拒绝判卷,将按照校纪对他进行惩罚,扣发相当数额的薪金。钱先生对此立即作书一封,言道:“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并在信内附上钞票若干。
钱先生从不判卷的大名,从此在北京城内四处传开。
另外,钱玄同虽说在判卷方面架子极大,但说到治学求知,钱先生则是虚怀若谷,常常不耻下问,体现了一位著名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
幽默教授
钱玄同口才流利,思维敏捷,讲课时滔滔不绝,风趣诙谐,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一同学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
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
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的对话:“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齿。
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配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
钱氏日记
钱玄同以“打通后壁说话,竖起脊梁做人”为一生的座右铭。所以其一生的主张都与他的这种其率真坦荡不无关系,且在日记里面也有展示,使钱玄同日记充分显示出历史碎片的原生态特点。
比如1917年9月30日是旧历中秋节,鲁迅的日记甚为简洁。而在同一天钱玄同的日记中则不然:“今天是旧历的中秋节。我这几年以来很厌恶这个不适于实用的阴历,因此,遇着阴历的过年过节总劝婠贞不要有什么举动。所以今天家里一切照常。午后二时访蓬仙。四时起偕蓬仙同访豫才启明。蓬仙先归,我即在绍兴馆吃夜饭。谈到十一时才回家宿矣。”
钱玄同的日记,里面也记录了他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都有齐心记载。
作为文化名人,钱玄同一生交游很广,他的日记也因此有了关于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黄侃等许多历史人物的具体文字记录,这些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钱玄同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治学范围涉及经学、史学、文字学以及音韵学等许多方面,他在日记中常有自己读书的心得和治学的思考。
尊敬师长
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20世纪30年代初,他已经是很有名的教授,章太炎来北京讲学,他执弟子礼甚恭,马前鞍后唯唯诺诺,亲自为老师翻译,因为章的浙江话,很多北方同学听不懂。他的这种举动,一时传为尊师的美谈。
钱玄同出生时,父亲已62岁,哥哥已34岁,父兄对他管教甚严。少年时父母双亡,一直跟随兄嫂生活,凡事必禀命于兄长。钱先生对兄嫂十分尊敬,每到阴历年必携妻、儿一起到哥哥家拜祖先。钱先生到晚年时,已80高龄的嫂子编著关于清代闺媛诗文,钱先生亲自去复印、校对,并为此书编了一个依“广韵”排列姓名的索引。钱先生对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侄子们也十分友爱。
名人评价
钱玄同逝世后,当时的进步刊物《文献》发表《悼钱玄同先生》一文,给予高度评价: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钱先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现代转变期的代表人物。
杨树达:治许舍义,训以逃难。
黎锦熙:钱先生在思想上勇于冲破旧礼教的揭绊,而行为上则严于律己,看似矛盾,实则是言行高尚的统一。可真算得一个“完人”。“他一生安身立命之处,还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之‘功利主义’,墨家的人生观。” [1]
周恩来: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