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 。民国六年(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社。民国八年(1919年)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民国十年(1921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
经典名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无愧于天,无愧于地。这样,人生!
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不杀蚂蚁非为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
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
人物评价
“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 评)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朱光潜 评)
“丰先生的画,以古诗词为题材,人物打扮是现代人,这是他的创造。”(叶圣陶 评)
“你(丰子恺)的画可名为人生漫画。”(林语堂 评)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朱自清 序评)
“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郁达夫 评)
“为了崇拜他,爱好他的画,不揣冒昧地写了封信给他,请他为拙作《从军日记》画一个封面,他回答一口答应了……丰子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仁慈、和蔼、谦恭有礼,丝毫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我们真是一见如故。”(谢冰莹 评)
“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 评)
轶事典故
学力超常
学外语
丰子恺刚到东京时,他随众入了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读了几个星期,嫌进度太慢而辍学,到一所初级英语学校报了名。丰子恺并不想在那儿学英语,而是想听日本老师是怎样用日语讲解英语的。丰子恺英语有基础,知道课文的内容,通过听老师的讲解,窥破了日语会话的门道,日语水平因此而大进,不久就能阅读日本现代文学名著了。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丰子恺又报了一所英语学校,学了一段,又嫌进度太慢,后来在书店里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写生讲义》,里头有详细的注解和日译文,于是便辍了学。丰子恺每晚伏在东京的旅店中自修,限定于几个礼拜之内把书中所有一切生字抄在一张图画纸上,把每个字剪成一块块的纸牌,放在一个匣中。每天晚上,像算命一般向匣子中摸纸牌,温习生字。不久,生字都记熟了。
学音乐
丰子恺还学习音乐,拉提琴。由于不停地拉琴,丰子恺左手四指练得起了白泡并破裂露出淌水的肉来,但是他还是坚持练。这些手指尖按到细而紧的钢丝弦上,钻心地疼。然而,丰子恺熬过来了,在短短的4个月拉完了三册提琴教本和几个轻歌曲子,学习进度是同学的3倍。
学绘画
丰子恺进了一所教西洋绘画的私立美术学校,天天画人体素描,接受学院式的训练。1921年春,丰子恺到了东京窥见了些西洋美术的面影,回顾自己的贫乏的才力与境遇,渐渐感到画家的难做,不觉心灰意懒起来。每天上午在某洋画学校里当model休息的时候,总是无聊地燃起一支香烟,反复思量生活的前程,有时窃疑model 与canvas究竟是否达到画家的唯一的途径。于是,调整了留学计划,不再一味守着洋画,而是把更多的时光泡在浅草的歌剧馆、上野的图书馆、东京的博物馆、神田的旧书店等,以及游赏东瀛名胜古迹上。拓宽视野的同时,偶遇了竹久梦二的作品。丰子恺买回竹久梦二的作品后,反复看、仔细琢磨,再从多方面去了解,去寻觅,去研究:梦二的画,构图是西洋的,画趣却是东洋的;形体是西洋的写实,笔法是东洋的,富有诗趣,有丰富的人生滋味,立意新奇;笔法雅秀的题字,简直就是“无声的诗”。这令丰子恺大喜过望,参透绘画三昧,由喜爱转而摹仿。这就是日后独步天下的“子恺漫画”的源头。
首作趣闻
丰子恺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有人指出,画中的月亮方向画反了,大家认为画家并非科学家,并未苛责。后来,天文台的专家看了之后,指出画中描绘的是后半夜的新月,并没有错,朋友小聚,尽兴聊到深夜两三点钟,应正是此景。
佛教因缘
丰子恺就业于弘一法师,学习美术音乐,他敬仰法师的道德、学问、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思想上、艺术上和信仰上受其影响颇深。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丰子恺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于上海立达学园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丰子恺信仰佛教后,融绘画、诗文与佛教思想于一炉,创作了许多有关佛教的绘画、诗文等文艺作品,受到佛教界的重视。[8]丰子恺信仰佛教后,积极宣扬佛家“戒杀”、“护生”的思想。他为了祝贺弘一法师五十寿辰,绘制护生画五十幅,此即《护生画集》第一集(一九二八年开明书店发行,佛学书局重印分送)。之后,六十岁画六十幅,七十岁画七十幅,预定在百岁冥寿时画一百幅。他先后一共画了四百五十幅护生画(共六集),一九七九年全书在香港印就赠送。这套护生画是根据佛教思想创作的,成为近代佛家的一部艺术作品。丰子恺绘制众多的护生画,绘制佛像,为庙宇撰书对联,1966年他还翻译了日本汤次了荣所著《大乘起信论新释》,自署为“中国一佛教徒无名氏译”,从这些方面看,他虔诚信仰佛教并为之作出了贡献;但观其平时生活,又不为教规所约束。
因羊顿悟
丰子恺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家里挑水的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就都跟上来了。”丰子恺听了恍然大悟,感慨:“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丰子恺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着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掌握航船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丰子恺便根据观察画出了这幅背纤图。
自从画羊得到启发后,丰子恺十分重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为了记下观察所得,他随身带一本自制的速写本,简陋而实用,旁边可以插一枝铅笔,藏一小块橡皮。利用这个速写本,他把捕捉到的可以入画的每一个镜头都画下来。如果画的是人,还不能让他们知道,否则他们的神态态度马上就变得不自然了。这种“偷画”常常给丰子恺带来麻烦,使他遭到怀疑和白眼,所以有时他只好把印象记在心里,回家之后再凭借记忆画出来。
画作被盗
丰子恺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粉丝”,解放前,他曾应邀分别参加了由浙江美协和省民众教育馆举办的画展,结果送去的两幅,被盗一幅。不可思议的是:两次画展唯独丰子恺的画被人偷,据说主办方十分难堪。而当丰子恺得知此事后,感叹万千,欣然提笔给《杭州日报》写了一则启事:
“近来吾参加了两次画展,不断有观者发宠爱之心,将吾画各偷走一幅。偷画与偷书偷花同,非寻常扒手或贪污等可比,既然有人不惜辛苦,不怕冒险,那定是知己!今此特借报纸一角,公开召请窃画人来舍下和谈,并愿为补题上款。”从中可看出人们对丰子恺作品情有独钟。
小书之由
家中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丰子恺对自己的速写本视若珍宝,从不离身,有一次家中李妈不当心,把他的衣服带本子都浸到洗衣盆里,正要去洗,他发现速写本不见了,十分着急,立刻发动全家去找。李妈寻到了,忙喊:“小书在这里!”从此“小书”成了速写本的代名词,大家对它也就更当心了。丰子恺的这个习惯一直保存到晚年,一抽屉都是他的速写本。但经过十年动乱,大多荡然无存,唯一留下的一本珍贵的“小书”珍藏在宋菲君(丰子恺外孙)手中。
“偷听”自省
丰子恺喜欢听取批评的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偷听”。在嘉兴,丰子恺带着女儿去烟雨楼玩,邻座几位游客忽然提到丰子恺的名字,丰子恺示意女儿不要作声,自己却急忙坐到茶客的背后去,偷听他们的议论。其中有人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丰子恺受日本画家梦久竹二的影响,这种画法叫做“有意无笔”,或者“意到笔不到”,以求更加含蓄耐人寻味,留给人遐想的余地。但丰子恺还是吸收了那位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的刻画上下了更多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来表达没有五官的面部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