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遗产曝光!邓超颖三写遗嘱

文摘   2024-12-05 19:00   湖北  

致力于讲好历史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精神!感谢您的观看,请关注并把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会坚持为您服务!  


1976年1月8日,一位举世瞩目的伟人悄然离世,他就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那时的新中国,虽已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但与之建交的国家仅有103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来自全球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这一场景,无疑是对周总理卓越人格魅力的最好证明,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触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灵。
周总理的离世,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深深刺痛着无数国人的心。与他相伴数十年的邓颖超,更是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悲痛之余,她开始默默思考自己的身后事。

她深知,生死有命,有些安排必须提前考虑,以免日后仓促。于是,在1978年7月1日,她提起笔,郑重地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她轻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等我身体不行了,拿不起笔的时候,就来不及了。趁现在身体还算硬朗,脑子也清醒,把想法都写下来,心里才踏实。”她又叮嘱道:“我走之后,记得把这封信公开,让大家知道我走了就行。”

这封信,便是邓颖超遗嘱的雏形,字里行间透露出共产党人的质朴与豁达。信中主要提出了五点要求:遗体进行解剖后火化;骨灰不保留,撒向天地,这是她与周恩来在1956年决定实行火葬时的约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免去繁琐流程。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82年6月17日,邓颖超再次拿出这份遗嘱,仔细研读后,怀着庄重的心情重新抄写了一遍。考虑到当时社会情况的变化,她又补充了两点:她与周恩来共住的房舍,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离世后必须交公,不能搞成故居、纪念馆等形式,这是他们夫妻生前一直反对的。
到了1982年11月,邓颖超身体欠佳,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她强撑着病体,又写下了第二份遗嘱。除了重申住房交公、不设故居的要求外,还详细交代了其他事宜:如果病情危急、无法挽回,切勿过度抢救,以免增加病痛折磨和给党组织、医护人员以及身边同志带来负担;

余下的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缴;家中藏书除中央办公厅发放给周恩来的大字理论、历史书籍需退还原机关外,其余全部交给共青团中央分配给青少年阅读机构;个人文件、往来书信等资料移交中央文献研究室妥善处理;

与周恩来的珍贵合影也交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保管;可公用的遗物尽数交公或交付相关单位;私人衣物、小物件则分给身边共事的同志和往来密切的亲属留作纪念。
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夫妇,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产者”。他们满怀革命热情,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一切,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国人前行的道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故事汇
麻烦动动您发财的手,点赞是一种鼓励
“在看”祝您万事胜意

史趣漫谈
您一起探索智慧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让每一天都充满惊喜与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