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讲好历史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精神!感谢您的观看,请关注并把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会坚持为您服务!
1968年,年仅17岁的刘源踏上了前往山西的旅程,参与劳动实践。对于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少年而言,山西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特别是饮食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他初来乍到时颇感不适。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刘源遇到了淳朴而热情的山西老乡。他们不仅没有对这位异乡少年冷眼相待,反而纷纷伸出援手,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正是这些温暖人心的举动,让刘源深刻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真诚与善良,他的内心也逐渐被这份温情所融化。在乡亲们的悉心教导下,刘源迅速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学会了许多实用的技能。从最初的算账、记账,到后来甚至掌握了简单的中医诊疗技术,如扎针号脉等,这些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刘源结束了在山西的劳动生活,回到了北京,成为北京起重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虽然工作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了高中的全部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刘源的努力与坚持,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1977年,随着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并将工作重心转向科技与教育领域,国家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这一年,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当时的大学生招生政策存在严重问题,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难以有效展开。在一次科教座谈会上,刘道玉将这一问题反映给了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查全性深感恢复高考的重要性,决定在邓小平面前直言不讳地提出这一问题。邓小平听后,当即拍板决定:“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高考从今年开始!”他不仅对教育部的招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还亲自起草了新的政审标准,强调主要看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只要表现良好,即可择优录取。这一决策,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刘源的心田。在信中,刘源深情地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叔叔”,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参加高考的愿望,并明确表示:“考分不够,我无怨无悔;不能报考,我亦无怨无悔。”这封信,承载着刘源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经过层层传递,最终摆在了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看过后,当即批示:“准予参加考试。”
在考试前一周,刘源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准考证。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与激动。最终,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拼搏,刘源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这一转折,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与努力的意义所在。[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麻烦动动您发财的手,点赞是一种鼓励
点“在看”祝您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