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16岁留法,父亲邓 绍昌卖余粮为其凑学费,自此一别终身未见

文摘   2024-12-22 20:00   湖北  

致力于讲好历史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精神!感谢您的观看,请关注并把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会坚持为您服务!  


1910年,清政府与英法列强达成的妥协协议,将四川民众集资筹建的“川汉铁路”权益拱手让人,此举激起了四川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愤慨,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随即爆发,领导这场运动的群体自称为“袍哥会”。邓绍昌,一位深受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袍哥会”,并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迅速成为该组织的第三号人物。

当邓绍昌得知四川著名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为了复兴四川教育,将在重庆开办留学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后,他立刻与儿子进行了商议。他深情地对儿子说:“去国外留学,意味着你将接触到先进的思想与技术,而这些正是当今中国所缺乏的。我希望你能以思想变革为根基,国体变革为根本,技术变革为拓展,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当时的邓希贤已经是一个16岁的青年才俊,他深受新思想的熏陶,又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变得坚强独立。对于这次法国留学的机会,他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参加了法国留学班的考核,并成功通过。
然而,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费用,这次留学班更是自费项目,需要300块大洋。这对于已经家道中落的邓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为了儿子的前程和自己的希望,邓绍昌毅然决然地返回广安,将家中的田地和大部分余粮全部变卖,还向邻居借了几十块大洋,才勉强凑齐了这笔费用。
邓希贤怀揣着求学的梦想和家族的期望来到了法国。在努力学习之余,他还到餐馆打零工以补贴生活。在餐馆里,他深刻感受到了资本主义者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这激发了他怜悯弱者、主张公平的思想。当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时,邓希贤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旅欧少年中国人民共产党,并改名为“邓小平”,以此表达自己对质朴与平等的追求。
后来,邓小平凭借其出色的理论才能和人格魅力,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然而,在他晚年的访谈中,人们却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与遗憾。他的父亲邓绍昌在他50岁时就惨遭暗杀,而他自从16岁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当被问及为何多年未归时,邓小平只是身躯微微颤抖,两行清泪流下,轻声说道:“我怕。”
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太多的心酸与不可弥补的伤痛。父亲深沉的爱、无私的付出与最终的离别,成为了邓小平心中永远的遗憾与亏欠。或许,父母的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放手与目送。他们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与勇气,同时也教会孩子学会放手与告别。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份无私且不计回报的爱,正是我们感恩与陪伴的理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故事汇
麻烦动动您发财的手,点赞是一种鼓励
“在看”祝您万事胜意

史趣漫谈
您一起探索智慧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让每一天都充满惊喜与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