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舜江名苑,门前有一条河,这条河就是姚江,它是浙东运河中重要的一段。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在余姚境内全长86.8公里,一路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千百年来,她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是润泽姚城百姓的澎湃水脉,也是传承余姚历史的深邃文脉,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劲动脉。
一、循迹溯源
浙东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全长239公里,西起杭州萧山区西兴古镇,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今天,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黄河与长江,将大河文明连成整体,那么浙东运河则将其触角伸向了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为大河文明找到了一个出海口。
浙东运河余姚段以姚江为主体,从线路走向和历史文献记载可清晰看出,浙东运河余姚段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浙东运河余姚段与基本上由人工挖掘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姚江这条自然河道及平原水网,由自然江河利用与塘河建设相互结合而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
浙东运河流经上虞曹娥江后,分成南北两线。北线上虞至余姚段,简称“虞余运河”,全长25千米,西起曹娥江边的上虞赵家村,经五夫长坝进入余姚境内,再经湖塘江、马渚中河,过曹墅桥注入姚江。而南线称“十八里河”,在明永乐九年开挖,从上虞丰惠旧县城直达通明江坝后汇入姚江。
姚江东行至余姚双城之间,分为候青、中舜、最良三支,三江夹流拱卫姚城,出城后,又聚合成一支,江面日渐宽广,至丈亭镇已达200余米。古代来往绍兴、宁波两地的内河船舶因抗风浪的能力有限,因此到丈亭后必须候潮而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发丈亭》诗,描述当年候潮的情景:“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为避免姚江潮汐对航运的影响,南宋时开始挖掘慈江至刹子港河段,此段又称浙东运河慈江段。西起丈亭三江口,经慈城东至镇海甬江,全长49千米,其中慈江在鄞县高桥镇大西坝分出支流称“西塘河”。此后姚江流至宁波,在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
姚江作为浙东运河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浙东运河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二、文脉流淌
居住在浙东运河余姚段两岸的人们,与运河的涛声世代相伴,也使得众多古迹遗存、风物民情、诗篇传说,汇成了沉甸甸的运河记忆。
作为运河,姚江有其自然和人工的属性。作为余姚儿女的母亲河,一方面,她庇护和滋养着余姚人民,使姚江两岸生生不息,人才辈出;另一方面,余姚先人们发挥智慧,不断创造,打扮着这条母亲河:桥梁庙宇、纤道埠头,商埠客栈、排灌堰闸、堤坝景观......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注入无限的魅力。确实,对于余姚人来说,这条运河是萦绕在心头的关于家乡的“心理地标”。随着浙东运河的昼夜不息地流淌,孕育出的姚江文化随着文人墨客的扬帆远航而传播海内外。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从明代开始,长江下游的姚江地区,开始成为中国人文思维的一个重镇,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姚江学者在思维的强度和深度上,都处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制高点的地位。此时此刻,小小的姚江所涌流的智慧,甚至已经不亚于滔滔黄河了。”
如今,在运河流经的姚城两岸,处处涌动着深邃的思想和深远的文化。以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四先贤”为代表的名人贤哲,诞生了“良知学说”和浙东学派,使余姚成为浙东文化与学术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跃区,余姚也一举成为“东南最名邑”。
龙泉山上的中天阁、四先贤碑,与在武胜门路上的王阳明瑞云楼、在城北胜归山上苍朴雄健的胡公岩石刻一起,见证余姚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余姚又有了“文献名邦”之称和“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当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沿姚江北上,惊叹于姚城的秀丽,专门写诗赞叹:“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楼。”
今天,从文化视野考察余姚的运河,历朝兴建的水利设施同样令人注目。这些水利设施凝结着当地人的智慧,正因为这些水利设施的应用,河道与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而和谐。如凤山街道的蜀山大闸,马渚的斗门老闸、西横河闸等水利枢纽,昭示了运河应用的重要性。如今,有的水闸依然发挥功能,有的船闸逐渐不再实用,但作为历史遗存和文化象征,激励当代人找寻人水和谐相处之道。
三、精彩蝶变
今天,浙东运河,不仅是一条漕运通道,也是沿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深烙在浙东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肌理当中。多年来,余姚市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运河的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重价值,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姚城运河畔“阳明故里·阳明古镇”的建设折射出余姚发展的雄心壮志。以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为宗旨,传承和发扬运河文化,运河畔的阳明古镇,正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与体验性极高的具有阳明故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胜地。当夜幕降临,古镇流光溢彩、人流如织,普文明书店的书香和何记面馆黄鱼面的美味,交织出古韵新潮,仿佛再现了当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诗中的繁华:“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是的,在余姚,运河正在新生,并且以一种新的文化生命力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有机更新。沿着运河而行的这条滨江绿道,总长10公里,串联了阳明古镇、公共文化中心、玉皇山、通济桥、龙泉山、兰墅公园、兰江广场、蛇山等多个重要节点,山、水、桥、岸、绿、景、人、城,融为一体,一步一景,都在诉说着余姚日新月异的精彩故事。运河水倒映出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耸立的不仅仅是余姚发展的高度,更是阳明传人广阔的胸襟。
在马渚镇,一条“运河风情”乡村振兴文明示范线,以“运河”为轴,将沿岸历史遗存和人文精华串珠成线,位于菁江渡的姚江水岸开元观堂山庄——农耕文化交流中心,明清古建筑,勾勒出一片江南园林的古色古香,成为展示古建筑文化、阳明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体验园。
在丈亭,投资千万元修缮的三江口丈亭老街,一次次见证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这个被称为“浸泡着运河水”生生不息的老街,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展现出运河古镇的独特风貌。而在龙南村庙山头,年吞吐量140万吨、余姚最大的运河码头——东港区一期码头也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在河姆渡镇,以河姆渡遗址为中心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获准立项开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蓬勃新生,散发出新时代的璀璨魅力。
在三七市镇,运河慈江段的保护和开发融入井头山文化,当地以八千年历史的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旅游专线和“梅乡古韵”精品线为中心,依托古村、古遗址、古杨梅林等古色文化,进一步设置完善旅游路线;同时紧跟余姚人才创业园和机器人小镇建设,对接宁波都市圈,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余姚有信心,更有行动。从牟山湖边的姜山古樟群到马渚的西分工程,从城区的龙泉山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从十里梅乡丈亭到三七市的祝江大桥……以姚江为主体的浙东运河余姚段,作为余姚人民的“母亲河”,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不但孕育了余姚悠久的历史,辉煌了余姚灿烂的人文,更兴旺了余姚发达的经济,如今让浙东运河“美起来”“活起来”,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已经成为四明儿女共同的心声和行动。
是的,已经走过了2500余年漫长岁月的浙东运河,充满着光荣和梦想,今天在余姚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的征程上一直在奔腾不息,熠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