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文摘   2024-11-28 11:22   浙江  

喜欢钓鱼的人都知道,蚯蚓是一种很好的鱼饵,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腥味,让鱼儿趋之若鹜、欲罢不能鱼若禁不住诱惑,上钩是迟早的事。上钩的鱼能怪蚯蚓吗?在我看来,这是人的伎俩,鱼只能怪自己的贪婪,或者怪那位最早发现鱼与蚯蚓之间这种奥秘的钓鱼高手,因为我知道,蚯蚓是无辜的,它很怕水,在水里,蚯蚓只有“死路一条”。蚯蚓喜欢的只有泥土,可以说,蚯蚓是为泥土而生的,让泥土疏松、让泥土肥沃,是蚯蚓的不二选择,也是蚯蚓的事业和使命。 

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和《尔雅》中,就有关于蚯蚓的记载。至于为什么叫蚯蚓,《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解释的:“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蝼如丘,故名蚯蚓。”蚯蚓上了《本草纲目》,这就表明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确实,《本草纲目》记载,蚯蚓可以配制四十种药方,对清热、平肝、止喘等疗效显著。

我今天之所以要写一写蚯蚓,是前不久我读到了这样一首诗,这是一位北京的诗人写的,诗是这样的:“蚯蚓是迟缓的,每一次蠕动/都需要调动所有的体节/次第收缩、舒张,像磕一次长头/童年,我曾经手刃过蚯蚓/看着它们身首异处/慢慢地弥合/然后朝不同的方向/继续磕着长头/有生之年,能否遇见另外的自己/也曾经目睹一场暴雨过后/在毁垮的畦垄旁/它们瑟缩成一团、抱头痛哭/被骄阳制成标本/粘在盛夏灼伤的记忆里/被手掌击晕,被钓钩刺穿胸膛/随着一缕晃动的丝线/抽搐、挣扎——柔细的墨胆,饱吮一管泥土/在黑暗与潮湿的环境下/试着删改枯叶、落花、腐根/一些颓败的意境,将盐碱/板结等生涩僵硬的词语/运化、腐熟,分解提炼感动和能量/——大地微微地震颤。”这首诗在我看来,写尽了蚯蚓的奇特又悲壮的一生。

的确,蚯蚓是大自然中比较奇特的一种小动物。大家知道,蚯蚓最大的特点就是断而不死。也就是说,即使你把蚯蚓一刀两断,它也不会死,只是“一分为二”变成两条蚯蚓,而且一点也没有痛苦的样子,依然会很好地活下去,所以蚯蚓又有“百足之虫”的称谓。这是不是说蚯蚓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呢?其实不是,这是蚯蚓特殊的生理结构造成的。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它的身体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体节之间有双层隔膜存在,各节内形成小室,神经、排泄、循环系统按体节重复排列,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即使碎成数段,每一段都可以自发蠕动,然后复原如初,类似的环节动物还有蚂蟥、沙蚕等。

尽管蚯蚓不怕死,但还是有不少人瞧不起它,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一直生活在黑暗的地底下,从不主动爬到地面上,活得似乎“很肮脏”。确实,蚯蚓活在土里,死在土中,没有一声怨言,也没有一点要求,只会隐忍,不会抗争,看上去无能之极,殊不知,默默地耕耘土地是蚯蚓的本分。这里我可以大胆地说,从没有一种动物像蚯蚓那样“爱岗敬业”,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蚯蚓具有一种“工匠精神”。否则,在许多地方,人们也不会响亮地称它为地龙。地龙,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这也许是人们对蚯蚓这种“工匠精神”最好的褒奖吧! 

在我们乡下,人们还把蚯蚓叫作“地锤”,这个称呼至今看来,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是那么的弱小,但它的血肉之躯像一把铁锤,不分昼夜,不辞辛劳,把板结的甚至贫瘠的泥土,“敲打”得十分松软,因此人们一直把蚯蚓当作一把“活犁耙”。有人做过试验,一条蚯蚓在一个月里能够吃掉0.61克干湿的有机质。如果按照1平方米的土地里平均有30条蚯蚓来计算的话,那么一个月以后,1公顷土地上,蚯蚓可以排出1000公斤的粪便,蚯蚓的粪便能大大肥沃土壤,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这样,蚯蚓的粪便就成了天然的土壤改良剂,为大地的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曾有人写诗这样赞咏蚯蚓:“地下居住无数年,不露头角心亦丹。食土饮泉虽艰难,默默无闻心情愿。田间松土壮禾苗,辛勤耕耘为丰年。即便成了钓鱼饵,也是为民作贡献。” 

小颜论
让心灵在文字间愉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