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湘桂边界行 |垒寨村:团结歌绕“三省坡”

时事   2024-11-19 22:24   贵州  

  



初冬时节,地处黔湘桂交界的“三省坡”峰峦叠嶂,万木葱茏。

  在海拔1300余米的“三省坡”顶峰,一座灰白花岗岩界碑赫然矗立。界碑呈三角棱形,分别标识着“贵州”“湖南”“广西”字样,朝着三省(区)各自的方向。


记者站在三省坡界碑旁

 

 11月15日,记者来到“三省坡”下的黎平县洪州镇垒寨村采访,十几位村民正在茶园里忙着修枝、除草、施肥、培土等管护工作。


  “趁着晴好天气,大家抓紧时间把茶树蓬面修剪平整、清株亮蔸,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争取来年茶叶大丰收。”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龙涛细心地为茶农讲解茶园管护技巧。


垒寨村茶叶基地(吴光辉摄)


  垒寨村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338户1747人。


  垒寨村与湖南省通道县骆团村、新丰村、孟冲村、金坑村,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林略村、干冲村、高定村接壤,同属环“三省坡”省际交界地区。


垒寨村全貌(吴光辉摄)


  茶叶种植是环“三省坡”区域的传统产业,其中以三江县的几个村种植规模最大。


  “过去,每年春夏之交,村里的劳动力都去三江那边采摘茶叶,赚取工钱。”龙涛说。


  2012年前后,看到邻近的广西村寨茶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垒寨村部分村民也跟着试种,但因种植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畅,效益不甚理想。


  “于是,我们就派人到三江县的林略等村学习茶叶种植技术。”龙涛说,“乡里乡亲的,每次过去,人家都热情接待,巴心巴意地教授。”


垒寨村全貌(吴光辉摄)


  2015年,垒寨村争取到茶叶产业项目,由财政补贴茶苗、肥料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种植,茶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近年来,垒寨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四季茶”1100亩,亩产值3000元,年盈利300余万元。


  “四季茶”每年采摘期长达8个月,全村实现家门口就业100余人,每年劳务工资80余万元。


  环“三省坡”区域聚居着侗、苗、瑶、壮、汉等民族。过去,由于边界“插花”地多、林地归属模糊,区域纠纷时有发生。


  如何搞好基层治理工作,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一度成为环“三省坡”区域亟待破解的难题。


垒寨村“六月六”活动


  2018年农历“六月六”,三地村民自发聚集在“三省坡”,载歌载舞欢庆接壤村寨通组路修通。


  “当时,我觉得找到了破解边界治理难题的法宝。”龙涛说,于是便牵头各接壤村党支部召开联谊会议达成共识:立足环“三省坡”区域山水相依、文化相近、民俗相通、人缘相亲的区位特点,以“六月六”“月地瓦”野生杜鹃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三省坡”接边地区基层治理“破冰”之旅自此开启。


  2022年9月,“三省坡”边界联合党委、“三省坡”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者之家同时成立,联合党委书记由三省(区)边界村党支部书记轮流担任,“党建+边界治理”模式开始实施,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垒寨村“六月六”活动


  “感谢联合调解委员会出面协调,帮我找回了因纠纷失去多年的林地,现在已经种上茶叶啦!”年过六旬的垒寨村村民张泽广感激地说。


  边界联合党委通过整合“三省坡”区域资源,统领各村共同打造“风电旅游+高山休闲度假+‘三省坡’万亩茶园”一体旅游特色项目;共享以“联合党委+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产业联盟,持续推进“边界茶市”商圈平台,形成三省(区)边界“经济圈”,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三省坡风力发电


  截至目前,环“三省坡”省际边界地区“两茶一药”(茶叶、油茶、中药材)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达110余个,完成种植面积23.8万余亩,产值达80.3亿元。


  “搭上这趟快车,大家干事的劲头更足了。”龙涛说。


垒寨村草苗鼓楼


  文化同融、产业同兴。如今,环“三省坡”区域各族群众以“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心”为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站在“三省坡”顶峰的界碑旁举目四望,山头的风力发电机群高耸入云, 满坡的茶叶、油茶树、杜鹃花树郁郁葱葱。


  “这里便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站在山顶吹哨子,三省(区)人都听得见;各族同胞和谐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龙涛兴奋地说。


垒寨村“六月六”活动


  如今,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民族歌会,周边4万余名各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来“三省坡”集聚一堂,吹芦笙,跳多耶,对山歌,同唱民族团结幸福歌。“三省坡”上,人如海,歌如潮,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记者手记 |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生活在环“三省坡”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边界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边界效益”,努力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黔湘桂”边界样板。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国桢 冯哲 王晓梅



编审:李   

统筹:   

  编辑:潘春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黔东南微报
黔东南微报由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主办,关注黔东南微报,第一时间为您共享黔东南各地的资讯,用我们微小的窗口,带你看遍这广阔的黔东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