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父母带着孩子走亲戚拜年,而孩子们更是因为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而开心不已,口袋鼓鼓囊囊的,压岁红包也为过年平添几分喜气。
喜悦之余也不难发现,如今的10后甚至20后孩子们收压岁红包,金融属性更浓了,而“年文化”的仪式感却有些淡了。网络上,不少年轻家长热烈交流着自己如何通过各种“智慧手段”让孩子乖乖上交压岁红包,这也“引爆”了关于压岁钱的更多讨论。比如,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究竟应该归谁;家长“没收”孩子的压岁钱是否合理等等。
那么,究竟该如何合理引导孩子使用压岁钱?能否把过年接收压岁红包的“仪式”,当成一个提高孩子财商的契机呢?
如何保持压岁钱的“仪式感”?
保持压岁钱的“仪式感”,需要家长有心去策划、准备。具体来说,以什么形式发,哪个时候发,都需要提前谋划。
可以提前去银行取好现金,为孩子准备好红包。虽然说在手机上包个数字红包更便捷,但是,让孩子摸到钱币,这种过年的感受会更真实,且是保持仪式感的一种方式。
再说说给压岁钱的时间。在除夕夜12点爆竹声响起那一刻,给孩子拿出红包。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仪式——祝福。给孩子压岁钱时说鼓励加油、健康成长的话,那一刻的言语,包含着父母对孩子一年又一年的爱,这些都是压岁钱背后的重要意义。
结合生活场景,财商教育正当时
压岁钱其实是让孩子认识“钱”、树立正确金钱观的一个好抓手。如今,财商已成为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财商素养的培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财商如何培养呢?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讲理论,孩子们的体会可能不深,不如来一场理财实践。比如,这个寒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学校发起了一项倡议,鼓励孩子们和父母一起,用100元做一顿年夜饭,通过购买食材,学会买东西、合理对比质量和价格,让孩子对“钱和物品的价值”有基本的认知。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设计“会变多的压岁钱”主题作业,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了解压岁钱的来历和发展历程,老师们还制作了有趣的动画和故事,让10后、20后的孩子们接触到“纸币”和各种钱的概念。
财商教育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这样,到了高年级,学生不仅建立了必要的理财观念、树立了风险意识和分配意识,对于慈善公益理念的理解,如何防范金融诈骗,包括如何识别假币等,都会成为他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来源:内容节选自文汇报
声明|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文章所使用的字体或图片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