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澳門名物”,斤斤計較都靠它?!

文摘   2024-07-28 11:20   中国澳门  

俗語有云:“斤斤計較憑一桿秤,算盤打響黃金萬兩”....


秤與算盤,是過去中國商品交易常用的兩件工具。買賣農產品、糧油雜貨,藥材以至礦物或貴金屬等以重量計價的貨物,會先用秤確定貨量,再用算盤計出貨值,確保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秤,有多種形制,最常見的桿秤,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衡器。據中國考古發現,出土公元前 700年的文物中,已見有各種精製的桿秤配件。

桿秤由秤桿(桿上刻有秤星)、秤砣(以砣繩繫掛於秤桿)、秤耳(蔴繩造成)、秤盤(或秤鉤)組成,利用槓桿原理,以秤耳為支點,將秤重物放在秤盤上,提起秤耳,移動秤砣求取平衡,砣繩所處秤星處顯示秤重物之重量。



小小一個秤,大大的名堂



製作傳統的木桿秤工序繁複,澳門的製秤業始自何時未考,但早在清代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已有多家作坊,且遠近馳名。據湯開建著《四百年(1557-1941)澳門工業發展的特點、地位及影響》引述:“澳門生產的秤,自晚清以來即為澳門之名牌,時有‘大山’、‘同和’、‘源和’、‘多寶’等造秤作坊,其中同和號歷史最悠久,早在康熙年間已在澳製秤,是澳門造秤業的金字招牌。”這幾家秤店直到1960年代初仍在經營。

  • 昔日的秤店會把戥秤高懸展示(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至於過去澳門的雜貨店常用三種秤,包括上述的手提桿秤,用以秤幾兩到4斤的雜貨。

其次是銅鐵製造置於案檯上的檯秤,用以秤重半斤到10斤的雜貨,其形狀如“坐”字天平,槓桿兩頭,秤物一頭是可移動的斗盤,另一頭放鐵鑄砝碼,兩頭平衡即為砝碼所示之重量。


檯 秤(或叫案秤)


另一種是置於地面的台秤,秤10斤到100斤以上的柴、炭、米,大袋的豆、粉等,既有砝碼,又有橫桿上可移動的砣,兩者綜合計算重量。


至於用以計算的工具—珠算盤,可謂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發明。珠算早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發明,在工商業發達的宋代,已廣泛用上珠算盤進行買賣。坊間有一說法,商店每天開門,掌櫃就位,即會熟練地撥動算珠,發出“的的得得”碰擊聲,寓意當日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算盤象徵財富,自古就有不少人喜歡算盤形狀的廳堂擺設或隨身飾物。


今非昔比 ‧ 工具大不同


二十世紀70、80年代,電子計算機、彈簧秤先後進入市場,傳統的秤與算盤慢慢被替代。

但時至今日在澳門舊區,仍可見有一些老字號堅持使用秤和算盤做生意不要以為他們因循守舊,事實上,熟練的算盤操作者,用算盤作四則計算比用計算機計算更快,可以迅速計算貨物價值。

果欄街和昌醬園店仍在用算盤計數

至今,澳門還有教育機構(包括科技大學)傳續珠算教育。在世界範圍內,不少國家和地區仍有許多珠算教育傳承組織,經常舉辦教師證書考核、國際性的珠算比賽,還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世界珠算日。

  • 珠算課/婦聯學校/1974(歐平攝)

內容製作及資料來源

製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資料及圖片:新聞局網站、澳門文化局、《澳門》中文雜誌
(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列明上述資料。)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官方訂閱號 gcsmacau ,新聞局資訊發佈主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