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來最熱的中秋節
受高空反氣旋影響,本澳今日(9月17日)下午的天氣普遍晴朗少雲。截至下午4時,大潭山氣象站錄得最高氣溫攝氏34.6度,是本澳自1952年以來中秋節的最高紀錄,對上一次中秋節的最高氣溫出現在2008年9月14日,當天的最高氣溫為攝氏33.7度。
究竟這些溫度是怎樣測出來的?其實是透過全自動化的新型氣象站測得。氣象站會將每一分鐘的溫度監測即時轉換為數據並保存於資料庫中;但在還沒有全自動化的儀器之前,氣象人員又是怎樣監測的?一起來瞭解吧!
相信大家都見過溫度計,但又曾見過“不走回頭路”的溫度計?答案就在早前介紹的百葉箱內。百葉箱內安裝了兩支特別設計的溫度計,其中一支游標只會升(向右),而另一支游標只會降(向左),分別記錄着最高和最低氣溫。
最高溫度計是一支水銀溫度計,其感應部分上方設有一段特別狹窄的通道,當水銀受熱膨脹着時,水銀會擠過狹窄通道上升,但當溫度下降時,由於水銀的表面張力很大,無法通過狹窄通道退回感應處而斷開兩節,呈現只升不降的現象,因而記錄着最高氣溫。
最低溫度計一般是酒精溫度計,感應部分呈分叉狀,並設有一啞鈴狀游標,當溫度下降時,酒精頂端的表面張力會拉動游標退回感應處,當溫度上升,酒精受熱膨脹後會穿過游標往高溫爬升,形成只降不升的現象,因而記錄着最低氣溫。
那麼…….應如何重新測量?這便需要氣象人員的手動“歸位”了!
以往,氣象人員每天早上8時左右會記錄最高及最低溫度,然後手握最高溫度計的頂部並迅速甩動,使水銀因離心力而退回球部感應處,同時亦倒置最低溫度計,使其游標因重力移到酒精的頂端。然而,由於新型氣象站已全自動化,故現時已無須設立專門的最低或最高溫度計了;但是,如果大家有興趣想看看傳統百葉箱內的相關儀器,仍可以在大潭山氣象站內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