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孙雅逊主任深夜发视频,感慨人生,令人心酸。
时值午夜,刚做过甲状腺癌手术的孙医生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接诊40名患者,完成5台手术。他感慨,或许只有专注奉献的人才适合当医生!
在很多网友关心孙医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国庆期间,短短4天时间,我们失去了5位顶尖医生……他们来自眼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中医科等各个专科,生前均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中取得了一番成绩。
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发布的讣告,广州妇儿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华松教授因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10月2日晚离世,终年59岁。
曾华松教授于1965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其学术生涯始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他创立并领导了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妇儿中心)的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科;
作为广州妇儿中心风湿免疫科的创始人及该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曾华松教授在儿童过敏风湿免疫领域享有盛誉。近三十年来,他致力于儿童过敏免疫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为该专业领域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发布的讣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原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原副院长吴中耀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0月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吴中耀是中国眼眶病眼肿瘤领域的先驱,南方该领域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治疗众多疑难杂症,开创多项专业首例,推动学科发展。他实施了国内首例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瘤保眼治疗,率先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甲状腺相关眼病,这些至今仍是热门研究方向。
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发布的讣告,我国眼眶病和眼影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眼肿瘤、眼眶病学专家,原天津市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宋国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5日逝世,享年95岁。
宋国祥教授毕生专注眼眶病学,尤其是眼眶肿瘤与眼科影像学研究。他严谨治学,收集上万眼眶病例,开创多项检查手段,如眼眶造影等,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治疗上,他创新手术方式,如微损伤摘除法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并引入立体定向治疗等新技术。因此,他荣获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医疗奖”及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
据北京医院发布的讣告,“国医大师”、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辅仁于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李辅仁早年以治疗妇、幼科疾病著称,25岁在北京创立辅仁诊所,后转向老年病治疗。他精通中医理论,倡导中西医结合,形成独特治疗体系,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及老年顽症。2009年,他成为首批入选“国医大师”的30名国家级中医大师之一,并在表彰大会上发言。
据广东省中医院发布的讣告,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刘伟胜因病于10月3日逝世,享年87岁。
刘伟胜是著名中医肿瘤与呼吸病专家,被誉为“广东省名中医”。他在中医肿瘤领域,回国后负责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建设,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针对肺癌实施“小化疗+大中医”模式,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使该科室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在呼吸病领域,他与钟南山院士等合作进行“新医科”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道路,掌握西医技术,合作论文获奖。抗击“非典”时,他制定中医药治疗方案,将“非典”分为四阶段治疗,疗效显著,惠及九成以上患者。
这些医学界的巨擘,他们的功绩与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然而,尽管许多医学大家是在功成名就后自然老去,但近年来,却有不少年轻医生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77.8%的医生每日工作8至12小时,16.4%的医生更是连续工作超12小时,且有67%的医生曾经历过36小时不间断工作,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下,医生猝死事件频发并不意外。
此外,医生普遍面临饮食不规律、运动量不足等问题。许多同行坦言,医院工作已让人精疲力竭,回家后只想休息,毫无运动意愿。
尽管这些话已多次提及,但仍需强调:医生群体近年来负担过重,亟需社会各界的更多理解与尊重。他们并非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同样需要关爱。
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关注医护人员的现状,无论是加强人才培养还是提升薪资待遇,都应切实落实,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最重要的是,应确保医护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补还他们应得的假期,让他们得以喘息,恢复精力。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观医界、爱爱医等媒体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主持过课题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本子易中标
与其自己浪费时间、机会摸索
不如长按二维码,找专家协助,今年内成功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