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年初二与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比肩齐名,是春节中重要的年俗节日之一。
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但称“姑爷节”的,咱天津“独一份”。可以说,“姑爷节”既能体现出天津人的幽默性格,也是家庭和睦的黏合剂。这一天,天津人的讲究可不少!
天津姑爷过节,不但要携带礼品奔赴丈母娘家,而且进门就得干活。“姑爷节”其实是天津人一种调侃的说法。天津的姑爷节讲究挺多:首先,穿着打扮要精神;在选择礼物时,钱不一定花多少,但东西要实用,要送到老丈人、丈母娘的心坎儿里;鸡鸭鱼肉要带些,糕点“八件”少不了。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兆头。此外,在以前,吃过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现如今早已没有那么多说法啦,回娘家吃过饭以后,久未见面的亲人坐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实在是一大乐事。
天津人和面的缘分十分深厚。常有老人戏言:“天津人未出娘胎就吃了几顿捞面了。”天津人逢喜事,娶媳妇、出门子、过生日、聘闺女、乔迁新居都会吃捞面。正所谓“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据说,大年初二的面要用大年初一的做饺子的面来做,而且这面需要是冷汤。所谓冷汤,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现在,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在很多家庭中,这面仍然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现在,天津人吃四碟捞面虽然没有早年间那么繁琐,但基本配备还是有的,这四碟炒菜,就是炒合菜(炒鸡蛋)、香干肉丝、黄瓜虾仁或是醋溜鱼片、糖醋面筋。![]()
面码
面码有黄瓜丝、豆芽菜、菠菜、青豆、黄豆等,除了黄瓜丝,其他的面码都要先过水焯,遇上结婚寿喜,还要配上红粉皮。
![]()
天津的打卤里面得放上香干、木耳、香菇、面筋、黄花菜、鸡蛋、瘦肉以及大虾仁,丰富的配料才能做出正宗好吃的三鲜卤。在天津吃捞面,您可别那么实在地盛一大碗面条!面只盛一碗的三分之一就够了,不然浇上卤子、拌上面码,再配上炒菜,这一碗绝对放不开!就算老老实实地放上不多的面条,加上这些“配料”,也能有“冒尖”的一碗,难怪好多人吃捞面时,都嫌自己“眼大肚子小”了。![]()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在这“开年饭”上,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大显身手”之意,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中国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初二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求这一年发大财。自古以来,正月初二都有上坟、祭祖仪式,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初二这天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俗称“给祖先拜年”,这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城里,每逢大年初二,一大早就能听到挑水师傅喊:“进财水了!”肩上担着筲,手里拎着柴——“柴”和“财”有同音之谊。民间以水主财,在祀财神的日子“进财水”,又有柴的谐音烘托,多种意趣叠加,是为财源滚滚的祝祷。这些习俗,以统文化充填民众关于“年”这一岁时节点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时光迁移,尽管年俗有了变化,但“年”所撑起情感的想象的空间,与春节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