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以筑梦军旅情,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行
——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考取军校学生回信一周年来临之际,安徽农业大学“劳以筑梦军旅情,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联合学校“筑梦军旅”辅导员工作室,围绕“学回信,强思想,见行动”主题,坚持“寻访、走入、调研、追忆、深耕、筑梦”六部曲,前往潜山市痘姆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机关单位、村委员会、野寨中学、革命家庭等,开展参观考察、访谈交流、素质拓展和志愿服务,以青春献礼国防,用担当铸就辉煌。
寻访优秀校友,凝聚青春力量
7月16日下午,按照既定计划,实践团来到痘姆乡政府,寻访了痘姆乡政府组织委员谢倩(原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2013级优秀本科毕业生),倾听其扎根基层的青春奋斗故事。谢倩结合自身的求学路程和工作经历,诠释着一名基层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全程记录,收获满满。“此次寻访优秀校友活动不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未来,我将以优秀校友为榜样,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团队长窦成功说。
走入村委大院,感悟乡村变化
17日上午,实践团带着满腔的热情与责任感,走入痘姆乡仙驾村的村委大院。在村支部书记孙爱华的热情接待下,双方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与创新路径展开了深入交流,孙爱华如数家珍的介绍了有关当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队员们收获颇丰。她强调:“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特别是需要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希望大家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还邀请孙爱华和村名填写了“千村万户大调研”问卷。
调研野寨中学,厚植家国情怀
一年来,野寨中学牢记殷殷嘱托,坚持逐梦国防、强军有我。今年高招,这所学校又有51名学生被军校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为深入了解野寨中学在国防教育的特色做法,17日下午,实践团来在野寨中学姚亚芳老师(原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3级优秀硕士研究生)的带领下,走进野寨中学。
野寨中学始名为“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因陵而建、以校护陵的特殊且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校,从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到浩然亭、忠烈祠再到国防教育主题展的系列展示,深刻体现出野寨中学悠久的国防教育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学校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施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长城计划”,举办军事讲座、组建学生军事社团、设立“长城奖学金”等一系列活动来弘扬先烈抗战救国的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防后备人才。经过学校三年的教育,让孩子们从了解国防、热爱国防到最后献身国防。”姚亚芳说。
随后,调研团专程来到今年考取军校的两位同学家中进行走访,被国防科技大学刚录取的杨志鹏说:“我们学校国防教育体系十分完善。学校在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强化体育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对计划报考军校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为学生考军校提供全方位保障。”考取空军工程大学方清浩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我影响很大,进入大学阶段后我将进一步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以青春之我报强国之志。”
通过此次走访活动,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和决心,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锻炼,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17日上午,实践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拜访了94岁的抗战老兵——章黄根,聆听了他亲身经历的参战故事,共同缅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章爷爷是一位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他向队员们讲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杀死两个敌人的荣耀,从英勇无畏的冲锋到击溃敌人胜利后的凯旋,章爷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虽然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谈起往昔的革命岁月依旧激动不已。章爷爷的孙子还为实践团展示了爷爷以前穿军装唱军歌的视频,歌声中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聆听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要把爱国情,报国志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深耕非遗沃土,助力乡村振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下,19日下午,实践团在谢倩学姐的带领下,来到痘姆古陶基地,四匠融合、劳以筑梦,体验式感受非遗文化对当地乡村振兴的丰富影响。
怀匠心,寻文化之韵。实践团进入痘姆乡古陶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感受陶器鼎盛时代的魅力。通过细致解说,队员们了解了各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艺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匠心”二字的重量与温度。
炼匠艺,学古法之技。在专业陶艺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从和泥、拉坯到修坯的全过程,锤炼匠艺,致敬传统手工艺。每一次尝试与调整都是对匠艺的深刻体验,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不易。
承匠情,传非遗之魂。实践团来到被业内专家学者誉为“活化石”——百米古龙窑。龙窑全长96米,依坡而建,窑身半埋于地下,倾斜角8到20度之间。龙窑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室分大午门、中午门、小午门,窑尾设火膛和挡火墙,底部设栅状气流通道,窑头止端设自下而上逐渐收缩的方形烟囱。窑背形如龙背突出于地面,窑背凸出地面呈弧线形,每边设有投柴用的鳞眼洞65个,共130个,间距约为1.3米。千百次的揉捏,千百次的锻铸,一件件泥质艺术品的诞生,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践匠行,显品行之美。实践团与非遗匠人涂胜友师傅进行交流,了解新时代痘姆“龙窑”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涂师傅对古陶艺术的坚守和传承。正午时分,实践团主动帮助涂师傅打扫基地卫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展现青春风采。
筑梦迷彩青春,勇担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注重知识灌输与情感培育,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18日,实践团以“五育融合筑基石,薪火相传铸国防”为主题,创新开展国防启蒙教育活动,强化对孩子们对国防的理解与热爱。
以劳树德,厚植爱国情怀。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退役在校大学生敬烨分享了其在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聚精会神聆听,积极参与互动,纷纷表示要像敬烨哥哥一样,不怕苦,不怕累,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随后,队员们一对一带领小朋友们做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非遗竹编。“姐姐,快看我做的!”稚嫩的童声在课堂中此起彼伏。大家高举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既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又潜移默化的培育了家国情怀。
以劳增智,增强学识根基。为点燃乡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队员方鸿慧向大家讲述了抗日战争《鸡毛信的故事》。在她动情讲述海娃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孩子们津津有味听着,有的说今后我也想成为像海娃一样勇敢的人,有的说我也要像海娃一样聪明……此外,队员唐盛鹏用蝶豆花水为孩子们展示了酸碱化学反应给指示剂带来的颜色变化,普及了科学知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以劳健体,锤炼钢铁意志。为增强孩子们体魄,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军事训练活动,如教授敬礼、擒敌拳、站军姿等军事基础技能。活动中,孩子们学习标准的敬礼动作,小小的手高高举起,天真无邪的眼神,无不透露着对军人的敬仰。
以劳育美,培育尚美心灵。结合国防安全日、军事历史、英雄人物等内容,通过合唱和绘画等形式,实践团开展了“画中有国防,童声颂华章”美育主题活动。一声声清脆悦耳的歌声,展现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敬;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但积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将永远延续。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青年一代的朝气、才气、正气已然汇聚成吹拂广袤乡村大地的浩瀚新风,他们坚定信念,将积极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不负青春、不负国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投稿:安徽农业大学“劳以筑梦军旅情,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编辑:张允晨
审核:翟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