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生长,异枝绽放——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和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三下乡”寻访校友纪实

教育   2024-08-09 13:00   安徽  


行之愈笃,知之益明。实践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迎着夏日,怀揣热枕,2024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和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在为期三天半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先后探访多名扎根于和县的安农校友,深入了解和县的历史文化、主粮与蔬菜产业和群众生活,获得许多宝贵经验和感悟,完成一场安农与和县的双向奔赴。

云萍:珍惜当下,宽容自我

孙云萍: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现为和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科员。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孙云萍表示,她曾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和焦虑。然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意识到,许多焦虑源于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以及对完美状态的追求。“现在学生总是急于规划未来,却忘了享受现在。”孙云萍说。她强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而学生时期正是探索自我、培养兴趣和提升技能的黄金时期。孙云萍建议实践团队员们减少对未来不必要的忧虑,更多地投入到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宽容自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看到自己的潜力。”孙云萍鼓励实践团队员,个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提醒实践团成员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挫败而否定自己,要懂得宽容自己的不完美。

采访中,孙云萍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求职和择业的心得。孙云萍学姐的经历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树立了积极正能量的榜样。

常聪:架起农业技术与农户之间的桥梁

常聪: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12届毕业生。现任和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

常聪,一个致力于将现代农业技术带给传统农户的实践者。在和县蔬菜种植业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常聪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 尤其是农户对新技术的排斥。他深知,要让新技术被接受,首先要让农户理解并体验到它的好处。因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不仅详细解释新技术的优点,还亲自示范操作步骤,耐心解答农户们的疑问,帮助农户们克服对新技术的疑虑,提升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

“做足准备,才能万无一失。”这是常聪的工作准则,也是他对在校大学生的寄语。常聪学长鼓励安农学子们做好规划,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准备充分,迎接未来的挑战。

麻彪:躬耕热土,服务基层,引领农业现代化之路

麻彪:原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届毕业生,现任和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在和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实践团有幸采访了麻彪主任,一位致力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的专家。通过这次深入的对话,我们得以一窥和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显著成就与发展蓝图,以及麻主任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麻彪首先分享了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和县主粮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高达86.75%,且这一数字还在稳步攀升;设施农业机械化也达到了50%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这些数字背后,是麻彪及其团队无数日夜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这是麻彪工作的座右铭。他坚信,唯有与农户建立起直接、真诚的沟通,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每结束一次通话,他总不忘记强调这句话,其背后是他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农户的深切关怀。

在采访的尾声,麻彪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充分肯定了实践团本次的调研活动,认为这样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们真正理解农业机械化、掌握实用技能至关重要。他鼓励实践团成员珍惜此次机会,从实践中汲取知识。

通过这次采访,实践团成员不仅对和县农机化服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感受到麻彪学长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他的故事,无疑将激励更多农大学子投身于躬耕农机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赵尚亮: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赵尚亮: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2005届毕业生,现任和县农业农村局农牧渔业(农机化)办公室负责人。

采访过程中,赵尚亮一直强调专注于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是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他建议学生们利用好这段宝贵的时间,深入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提升自己。他特别提到,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如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这些诱惑往往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影响学业。他鼓励在校大学生要抵制诱惑、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超越自我,“不要害怕困难,困难往往意味着成长的机会。‘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是说与世隔绝,而是要有意识地抵制那些无助于个人成长的诱惑。”

赵尚亮在他的工作中也展现了这种专注和决心。他殷切期望国产农业机械能够突破技术瓶颈,真正造福农民、强大中国农业,为大国粮安护航。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赵尚亮学长的经验分享无疑是一剂及时的良药,为正在校园里努力求学的安农学子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刘龙: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刘龙: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研究生,现任和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刘龙的工作主要是向农户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高效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这些技术能极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的工作确实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项目,但每当看到农户因为掌握了新技术而获得丰收,那份喜悦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刘龙谦虚地说。他强调,尽管他的岗位平凡,但他深知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龙告诉实践团成员,他的工作充实而富有挑战。他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操作,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能轻松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他深入研究,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又可以反向指导实践。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在教农民如何种植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地学习。”刘龙说,“比如,在介绍一种新的种植技术时,我会先在小范围田地里试验,确认效果后再推广给农民。这样既能确保技术的可行性,也能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其效果。”

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发挥出不凡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正如刘龙学长所说:“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作为。”


一位校友就是一面旗帜,回顾安徽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走出校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熠熠生辉、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这场寻根之旅中,校友的热情和真诚深深打动了实践团成员,他们无论职位高低,都对实践团成员的采访活动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经历充分传达出安农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历久弥新,也深刻地体现出安农人的凝聚力!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安农学子选择投身基层,服务农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我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弥补理论与实际之间差距和不足的一种方法。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在和县寻访到了众多扎根于基层的校友。成员们不仅看到他们为农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更感受到了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滋润农业厚实根基的精神面貌。他们不畏艰辛、不图享受,将青春和热情深深植入这片土地,助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农大人“学农、爱农、知农、事农”的深厚情怀。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当以以上优秀校友为榜样,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刻苦努力为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希望更多青年能够加入到助农兴农行列当中,共同用青春之我成就农业之根,共筑强国之梦。

投稿: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和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

编辑:张允晨

审核:翟施程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报道工学动态,展现学院风采,畅通信息互联,做好引领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