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族是原来是张堰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历有“汪半镇”之称,可见它的财产规模,势力范围,社会影响之大。过去做过一些调查,了解了张堰汪氏家族的一些轶事,但对其具体来历并不详情。这次有机会看到了汪氏后裔保存的一本《汪氏家谱》,使我对汪氏家族的历史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汪氏家谱》是手抄本,黄币纸张,长22公分,阔15公分,记谱人叫汪利信,字兰芝。是现在汪氏张堰后裔汪崇珏,汪崇江的太公公(即父亲爷爷的叔伯兄弟),与其小女儿汪平珍合抄而成。署名的还有一位协助的叫汪启贞。自民国六年二月开始批抄撰写,至民国二十六年修谱完稿,历经达二十年时间。全篇有84页,有一万六千多字,基本用楷书,也有草体。此谱前部分抄于旧谱(即老谱,由唐朝越国公编撰),记载了汪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及各地分支,以汪氏从颍川起源开始排辈续谱。之前有44代,之后有36代(其中从漕泾始有24代),计有80代之多。时间从春秋战国初年至今,历时3077年,汪氏家族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德相承,歷歷可攷”。
家谱中主要内容有传(记)谱的意义、汪氏起源、汪氏迁涉路径,汪氏历史几位重要人物及贡献、族人入谱十三条规范要求,历辈世系图(包括每个人及其家属的出生,死亡日期,落葬处,功名获取等),家族的田亩、财产,汪氏家法(即家训家规)等几大部分,内容十分丰富。
“使子孫有本有根支,保聚而不忘,聯屬而不散道□善於宗法,迨宗法廢而賴以維持久遠者,其惟家之有譜乎,譜以收合族屬由本而幹,而枝,而葉,以至蔓衍無窮,一經披閱,雖千百里猶一室,千百里猶一時。上而父祖以溯祖之所自出,下而子孫以逮子孫之所由分,尊尊親親之道也。尊親得則恩誼篤,風俗淳,於以維已廢之宗法,而復于古夫”。寥寥数句,阐明记家谱的意义,为了解家族历史,为家族嫡亲传递,为家族宗法的传承,尊祖敬宗。
本家谱中记载,“汪氏始于魯成公次子,曰汪食采,潁川以名為汪氏舊譜已詳言之”。汪氏是我国大姓之一。据我在《中国族谱》资料查证,有二系。最早可溯源于夏朝时期汪芒国。但与本谱无缘。本谱的汪氏出自春秋时期,汪姓“自姬姓,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也就是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其中第四拾四代的越国公汪华,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戊戌上书皇上,“著義秦朝,冠冕”。淮安侯汪旭上表:“臣旭上言,臣千載有幸,奉詔品量分別姓氏,臣承黃帝之后元,囂之苗裔”。
由于鲁成王是周王的次公子,汪氏得到朝廷认定的大姓地位。由于封地在平阳潁川。亦称潁川汪氏。潁川汪氏后裔有多支,“潁川以下七派,渡江以後一十三派”。因战乱,派遣等原因,除北方尙存七派外,渡江南下諸多支脉中,数安徽歙县绩溪汪华一支最为兴旺发达。
早在汉朝时期,汪氏三十一世的汪文和,字国辅。作战有功,封龙骧将军,被派往南方作战,被授予会稽令、淮安侯。后到了晋朝,后人三十六世的汪道献,被任命为黟县县令。汪氏进入到了安徽。古名为新安郡,故称为新安汪氏。到了四十世的汪叔平,迁居到了偏僻贫困的徽州绩溪登源里村庄。安居生产,睦邻乡间,生息相传。到了第四十四世汪氏出了汪华,字英发。此人出生贫苦,父母早亡,为人正直,武艺高强。隋末社会混乱,其与弟弟汪铁佛揭竿而起,起义军占领了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六州,自称为吴王。他抓地方治理,很有成效,地方稳定,生产发展,生意兴隆,百姓安居。隋灭唐起,归顺唐朝,被唐太宗赐封为越国公,一品官衔,食邑三千。
汪华,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徽州“太阳神”,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其生有九个儿子,家族甚旺。汪氏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汪氏自得姓以来,已近三千多年历史,汪氏家训起源于唐贞观年间,经历代汪氏贤能几经修改,于明万历年间整理修正汪氏家训三十六条,文字并不浩繁,义理并不堑深,强调忠心爱国,读圣贤书,睦邻里等旺族为人之道。汪氏后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或为朝廷重臣、或为统兵大将、或为文坛精英,有传道授业者,有商贾济世者,有耕读传家者,有航海家,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本新谱记载主要的是由西塘公(辛老之子。心园之父)这支在明朝期间、迁徙到杭州、漕泾、张堰路径的这一支的汪氏家族。从家族世系图上反映,他们应是汪华第七个儿子汪爽(法曹公)的后裔。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没有发现西塘公在杭州的踪迹。“我宗由徽而杭而松”,安徽歙縣汪氏西塘公为首的一支,到杭州武林定居,七代之后,其中有一支迁居华亭(松江)漕泾兴余,又历经十二代之后,有天奇公汪錫礽带儿子到留溪张堰,其为张堰汪氏之祖。据97岁的汪家后裔曹雅英老人讲述,老辈天奇公的三个儿子志毅、志宏、志俐,刚来张堰安居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弟兄三人每天背着布匹,走村穿巷叫卖,贩卖洋布起家,通过自己的辛劳和俭朴,慢慢积累钱财,买田,置地,购房,(其中小兄弟还到建农村买地,建造了自己的乡村庄园),然后又开店做生意,教书,行医,建造祠堂、开办义塾,馈赠族人,以致张堰南湖头木行桥至第一楼汪家弄口两边(现新华路)的这一段地块,大都是汪家房产(包括现在的南社纪念馆部分,房管所还是祠堂所在地),有的还到上海工作,在张家花园购买了房产,逐步成为张堰之望族。以致后辈子孙的部分生活来源靠房屋出售、出租的收入。
当年汪氏其辈分取名要安装下列十六字排列:錫志元亨,廣鐘利貞,崇德有本,慎修斯成。
汪氏家族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名望大族,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的管理、教育,规范族人独特的宗亲理念和办法措施,用族规,家法、家训,要约等方式固定下来,代代相传,使不少的中华传统得到了倡导、继承和传承,对后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族人要遵纪守法,讲究仁义,崇尚信誉,不贪不腐,敬老爱幼,勤劳节约,重视教育等等,并“創立義莊,置義田,以建宗祠,贍族人,教子弟,各著條規,仁愛周流,恩明義美”,为社会做出表率。
“汪氏家法”(即族规家训)。内容细则,条理清楚。也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课题。“汪氏家法”共有8条,另有附款,对族人不管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丫鬟邦工,都逐条规范,要求严格,督守执行,赏罚分明。
一、定品格。不同的人都要先立志。无论是读书,仕进,服贾,务农,须在一心一意,专心向上。“循乎分安”,一定勿隨習俗轉移,勿逞一時意氣。不能有骄傲自豪,“庶大遠乎,浮俗叫囂之習气”。
二、苦操持。在使用、处置钱财上要考虑到今后的生活。计划时要“慎審熟計,量入為出,注重轻重缓急,留余为备”。若有意外猝來之事发生,尤必靜氣凝神,細思處置,酌理准情。具体经济开支使用再作了细析。并规定轻重正余之范畴:“正用:完納賦稅,供給祭祀,婚嫁所需,修脯之禮,家眾衣食,報施儀文。餘用:修葺屋宇,增置器物,收用僕婢,賙恤困窮”。主次明确,按项开支。
三、宜勤慎。勤為治生之本,慎乃保家之道,二者相成不可偏廢,奉為祖訓。勤類,遲眠早起,吃苦耐煩,教訓子弟,稽察家人。勤箴:百為萬事,悉數難終,不要想事事成功,但也不能做庸人。慎箴:勿露寶貴行藏,勿逞語言意氣,勿信譖愬讒言,勿投巧言詐計,時時履薄臨深,處處准情准義。一本謹慎居心,自然腳踏實地。
四、知节俭。节俭是持家旺家之本。節儉二字義有几种看法,一曰安分,一曰惜福,一曰救奢以返樸,一曰省費以養財,在正常的情况下,快意浪费之事不可常有。
五、专责成。分工合作,男位主外,女位主內,耕地當問奴,纺織當問婢,事有專責,不互相推諉,即或人口眾多,人的誠偽勤惰要有稽察。夫人心力有限,以一身料理百務,安能事事周詳,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子弟專責。讀書,耕種,貿易,習禮儀,習應對,習書算。
婦女專責。主持饭餐,紡織、針線,提供全家人的衣服。
除此总则之外,对各人也有专责分工要求:
奴婢專責:灑掃,炊爨,負重力作,啟閉門戶。
子弟應管:書籍字畫,紙墨毛硯,冊籍契劵。
婦女應管:衣履中綦,銀紙米穀,油鹽柴炭。
奴婢應管:壺瓶碗盞,刀砧杵臼,升鬥箱斛,應用雜物。
六、精書算。銀錢出入事必申请,登記,冊籍,说明原委。查閱无誤,方可取用。
至於田地租息、貿易本利,账目清楚,避免弊出。如因算法有错,也有帳目可稽。或向債人说明。要求账目置暫記,備總登,按年月分條欵,勤對核,清收除。
七、節飲食。朱子家訓日一粥一飯當。
家人:思來處不易,日常飯食,及宴賓酒席,當有節制。
工役:每人每日統歸飯米七合,柴三斤,一粥二飯,腐䔫七文,柴、油、鹽、茶、菜、醬等項十文,每月二葷。不給煙酒。
賬友:每日另加煙酒、葷腥油鹽百文,讀書與師長同膳,貿易與賬友並席,夏天日長,加以小點,賓至設餚,照陳氏家規。
賓客:家来贵客为八簋,常賓以簋為盛,以三簋為率,其熟識至戚往來,一簋雅潔亦足表誠,無多肴,無宰殺也。
八、謹衣服。冠加於首,雖華不靡,不能更隨時尚朝更夕更换衣服。
老年血氣漸衰,冬日要能禦寒就行,青壯年苟免,要忍受点冷冻煎熬,儿童不必加衣衫。
禮有明訓:尤當謹遵其或承祭、見賓、婚嫁、慶賀,具係行禮之地,冠履衣服必須整齊,若非正事,不可服不衷之服,斷不可用綢綾。閨中荊釵、布裙最為得宜鮮服華飾,不得在祭祀婚嫁等场合穿着。
附起寤準則:春秋卯時起身,辰初早粥,午初晝飯,申時夜膳。夏月早一刻寅時起身,冬月晏一刻。辰時起身為度,四時夜膳必以日光為則,夜睡無逾二更。
附修俸工資:讲究信用,召来修理朋友的薪俸、匠役工錢,每月朔日分發清楚。不可糊涂。
處事:人情世態宜知,事物時候宜曉。
用人誠信宜察,任人勞苦宜恤。
区区八条家规家法,条条讲在理上,规规定在实处,文理简要明了,执行有据可查。反映了汪氏的整治家族之法理严谨。在我看来也似乎有些过分的严厉,不符人情,特别在生活节俭上显得吝啬。但仔细想想,哪个一个成功之家,起家发财不是严己,刻苦,节俭,无可厚非。时代不同了,但中华民族中好家风,好家法依然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光大的,也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抄阅本谱后,汪氏人物、姓名众多,我也只了解二个人,他们是张堰汪氏小房里的弟兄二人。一位是兄长汪夔龙,也应是张堰汪氏之精英。汪夔龙,字利公。1882年出生于张堰镇,1915年考入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专攻电机专业,毕业后曾在湖北汉阳工厂任电机工程师,后又以第三名的成绩,公费留学美国,进入俄亥俄大学深造,以硕士学位毕业,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奇异电器公司工作。学习认真,工作勤奋,很有发展前途。可惜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汪家用水晶铜皮棺材将其遗体运了回来,成了当时张堰镇发生的一件注目的事件。他应该也是张堰地区第一个出洋留学美国的人。还有一位是弟弟,叫汪利器,又名汪若望,是张堰卫生院老中医汪允中的父亲,也是我同学汪崇珏的爷爷,汪氏“经训堂”创始人。1891年出生,毕业于南京政法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前身)。在1929年起,曾经在张堰留溪小学、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市北中学任教。金山县立中学教导主任、校长。抗战时期因不满日伪教育,弃学从商。抗战后又回到教育战线。先在上海浦东陆行中学教学。后任国民党金山县政府民政科长、张堰区署长之职,1943年又被应聘为张堰浦南中学教导主任一职,一直到解放。
历史还在延伸,时代还在发展,汪氏家族的成员也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各领域之中,但汪氏家族的训规,家风,祖辈的教诲,还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自抄本家谱已陈旧,破碎,繁体字,草体字,生僻字,文言文字析,文章点断,在电脑打印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问题,消耗了不少时间,精力。幸有山塘文史会的陈永辉老师的大力帮助,得以完成,深表谢意。)
点击阅读原文登记寻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