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祠堂】芦溪村汪氏衍正堂

文摘   2024-11-23 17:00   广东  

芦溪为祁门南乡一古老村落,为汪氏聚居之地。《祁门县志·氏族考》中对于祁门汪氏来源是这样记载的:

“按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观彩虹恒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手握三月乃开,左有水纹,右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食采颍川,因以为姓。三十一世文和,汉献帝时为龙骧将军,建安三年(19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歙黟,分汉丹阳郡,黟、歙二县地立始新。文和遂家于始新,追叙其上至于颍川,凡三十世汪姓之谱始此而详焉。三十六世道献晋元帝时为黟县令。因家于歙,四十四世华,生当隋末,保障六州,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封越国公,生子九人。其第七子爽累封崇和衍烈公,爽生处贵,处贵生太玄,太玄生仁素,仁恭,仁恭生景瑞,景瑞由绩溪登源迁赤山镇,景瑞之裔雅,唐通议大夫,庆衍多男卜居井亭里,由此支分派衍,析为七溪,即舜溪、文溪、石溪、和溪、芦溪、梓溪、润溪也。

                 

《氏族考》又说:

“祁门汪氏大都为雅后,现城居者有东街、正街、西街等。支乡居者有查湾、芦溪、店埠滩、石潭、伦坑、汪村、黄龙口、彭龙、深都、石谷里、庄源等支,人丁繁衍。”

由此可知,汪氏始迁祁门的为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景瑞公,其子孙分支居“七溪”,其中时济公在北宋初期迁至芦溪定居。此地有条龙溪河,在建村村名取向上,汪氏子民注重尊卑、禁忌犯上,不取龙溪,此地多芦苇,结禅为芦,而取名芦溪。得山水之优,集汪姓之智,汪氏一族在此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祁门阊江自县城逶迤而下,在该村与发源于祁红乡的查溪河汇合后顺流而下直奔瓷都景德镇,汇入鄱阳湖。在交通落后、水运廉价之时,芦溪得水运便利之优,加上这里林茶资源极其丰富,是“安茶”的发源地。因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芦溪遂日益发展成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商贸集镇,在皖赣之间被誉为“小上海”,当地有句俗话说“没有卖不掉的芦溪,没有买不来的芦溪”,可见当年街市之繁华。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从前芦溪汪氏宗族也建过多座祠堂,在封建社会里,祠堂是男人的天地,女性被排除在外。而在芦溪却有一座弘扬母爱孝悌的女祠-----衍正堂,且是为庶母所建,十分罕见。

衍正堂坐落于村西侧、正义堂左边。关于衍正堂的来历,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有几则故事。相传,芦溪村向有“唐宋故里”之称,读书人众多,文化氛围浓郁,然而奇怪的是,自隋文帝开科取士以来,百多年间,村中却无一中举者。至宋咸平年间(998- 1003 年),有学子汪仁谅赴京城汴梁参加殿试,一举考中进士。

汪仁谅金榜题名,合族荣耀,在一片喜庆氛围中,却有一人闷闷不乐,这人就是其生身之母。原来汪仁谅是庶出,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成员中有嫡庶之分,正支为嫡,旁支为庶。汪仁谅之父原配因无生育能力,继娶汪仁谅生母为妾,故汪仁谅称非生母为嫡母,亲生母为庶母。高中进士后,一切荣耀均由嫡母享受。生母是庶母,是小妾,无权享用,死后也不准入祠堂收殓、举哀,其内心酸楚之情可想而知。

汪仁谅深知生母的凄苦,得悉外地有建女祠之说,受到启发,决心凭借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为生母建一座专祠,待母寿终正寝之时,可在其中入殓,神主也有所依附。

当汪仁谅提出此议时,其父点头默许,谁知仁谅嫡母是村中出名的妒妇,以有违宗法祖制为名反对,大哭大闹之下,要入祠堂论理。汪仁谅要为生母建专祠之风传遍村中和四乡八里,族中曾多次聚众议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唯汪仁谅主意已定,动摇不得。

正当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村中有一位落第秀才,因屡考不中而嫉妒汪仁谅才学,趁机递状子至祁门县堂,诉称:“汪仁谅蔑视宗法,嫡庶不分,不思社稷安危,不感皇恩浩荡,扰乱纲常,为其父之小妾、实仁谅生母立专祠以为殁后入殓祭拜之庙堂,乃大逆不道,宗法无据,族中不容。然仁谅以新科进土之威显,我行我素,刻意欲建,敦请知事大人教谕,如再一意孤行,请革去功名,维护宗法祖制,以靖乡愚。...”     

知县看毕,冥思良久。事有凑巧,该知县也是庶出,也非常敬母,遂提笔批示:“皇恩教化,以孝为先;为母立祠,其情可嘉。”驳回讼词。至此,村中守旧者虽然仍持己见,但不再公开反对生事,任由汪仁谅筹建专祠。

专祠竣工,取名“衍正堂”,其义深刻,一方面讽喻嫡庶之分,另一方面喻示事物可衍变发展,不会永远不变,而且会趋于正义。又据宋代进士胡伸撰《越国公行状》一文称,始祖汪华娶妻5人,生有9子,最后一子是五夫人张瑾所生,名献,受封为重忠护嘉应侯衍正公。故祠取名“衍正堂”,也可能与此有关。

有意思的是,关于衍正堂的由来,芦溪村中的说法也并不一致,衍正堂右边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祠堂,为汪氏总祠“正义堂”,建于清代。有村民介绍说:此祠是由“正义公”建的,故得名。这个祠堂见证了汪氏在此繁衍发展的岁月过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40年8月至10月,此祠堂作为芦溪乡苏维埃人民政府所在地,为革命志士热血奋战、卫国保家之地,惜在20世纪70年代由村中五保户居住时,不小心失火烧毁,如今村民在原址上建起了较为简易的建筑,为村人议事集会之地。

正义公之妻没有子嗣,其妾生子延续了香火,并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正义公感妾之功,为了解决庶母神主入祠难的问题,使其妾死后有一个“妥灵魂”“行享祀”的场所,特地在正义堂边建了一座小祠堂,因其妾使正义公这一汪氏支脉得以繁衍,故祠堂取名为“衍正堂”。

不论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衍正堂属于庶母祠无疑。至于衍正堂究竟是宋代进士汪仁谅还是清代正义公所建,目前尚未发现确凿记载。不过,分析起来,宋代时,为母建祠之事在祁门虽已有先例,但应该都是墓祠(墓祠是建在坟墓前的简易祭拜之地,是后来祠堂的前身),墓祠与后世祠堂差异明显。宗法社会尤其注重嫡庶之分,“庶母不可入祠堂”,这在明代徽州宗族是作为“族规”来执行的。这种状况直到清代才发生改变,这是因为“母以子贵”,庶出之子只要能获得功名,或是经商致富并为宗族捐输多多的,其庶母神主才能够入祠受祭。因此,衍正堂由正义公所建可能性较大。

衍正堂位于村前广场围墙之内,坐北朝南,前有清澈的龙溪河,后靠葱茏的来龙山,靠山得水,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祠堂分二进三开间,中设天井,左右回廊相连。祠门为飞檐翘角五凤楼制式,上挂铜铃,风吹“叮当”作响。丹墀之上是正殿,正梁墨笔行书“清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1892 年)闰六月孟秋中浣吉日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规模虽较小,但用材考究、风格独特。初建时所用木材均为名贵树种,如银杏、寒柏、香樟、红豆杉等,梁柱雕刻精美,雀替别致,祠前围墙边摆有6尊旗杆礅,供插旗、伞之用。祠堂右侧门前摆放有数个红褐色龙脚石(芦溪村历来有舞草龙习俗,古时一年四季都舞草龙,主要是祈神驱疫和防火求雨,每年农历五六月间,稻谷多发生病虫害,村民在祠堂内扎草龙,扎成后由村中族长,即年龄最长、最具威望的人从龙脚石中拔出龙脚,叫出龙,在祠堂前转三圈后便在村中一路舞动,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来到田野,在每块稻田上依次舞动后,将草龙抬到龙溪河畔烧掉,称之“送龙归海”,以此来驱逐稻田病虫害。此外,每年端午、冬至及盛夏干旱时节村中也舞草龙,为的是防火求雨。现在芦溪村只舞中秋草龙,主要是庆祝秋收。如今芦溪村中秋舞草龙盛况依然不减当年,保留此传统习俗对凝聚民心、弘扬勤劳致富美德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祠堂外围墙边有紫竹数株,原来此处还矗立着一块灵璧假山石,高7尺余,造型奇巧,妙趣天成,据说就是当年汪仁谅不惜重金买来的,可惜的是该石在“文革”时被毁,现存断石在风雨中见证了母慈子孝的良好家风。

祠堂是族人议事之地,也是族人张贴喜报之处,衍正堂正堂两边留下了不少汪氏子嗣有关官学功名的捷报,现大多模糊,有较为清晰的,如安徽官报:汪崇立肆业梅南高等小学校,厅长王XX指令毕业,发给文凭,复核备案,以应文官备用;捷报:贵府相公汪名明钦授国学监员,南北两闱乡试颜科亲命大常寺乡稽查西四旗觉罗学,安徽全省提督学院大人李XX。

芦溪村自古曲艺活动频繁,演戏从茶叶下山开始,要连续演4个月。村前有个万年台,是当时唱大戏的地方,平坦开阔的场地可容纳数千人,四乡八邻和江上过往旅客纷纷前来观看,而且看戏不需买票,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气氛热闹非凡,犹如一个长时间的乡村盛会。衍正堂大门外宽阔的广场,是当时族人举行文化活动包括表演傩舞的主要场所,而每逢安茶制作季节,又是安茶摊凉的绝佳场地。如今,芦溪傩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正堂前,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呈现,展示出古老而又迷人的风采。

表演傩舞是芦溪村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傩舞又称跳傩、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古时每逢正月或喜庆之日,为驱邪扶正、祈祝平安,村中祠堂或户家厅堂,便有傩事活动,村人称作“跳回”,又称“平安舞”或“地戏”。演出之前,要在祠堂进行祭祀活动(设香案,案前铺红布供奉面具两枚,一枚为土地,一枚为将军,代表一阴一阳,两面具之间横陈宝剑一把,由扮演魁星的傩人在虔诚的礼拜之后取下,其他人才能开始装扮),装毕,去社坛杀鸡祭祀、吆喝掌彩,祭毕便开始跳傩。表演程序为:盘古定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末了是狮子告平安。首先是戴面具魁星上场,手持开山斧舞之蹈之,意谓开天辟地,划定四方,此节称“盘古开天地”,又名“魁星引路”。接着是和合二仙跳跃而出,戴笑脸面具,和仙执拂帚,合仙执金蟾,舞蹈动作对称,意谓四方安乐,万物繁衍,此节称“刘海戏金蟾”。随后由凶星戴土地面具持杖拈须而上,行凶作恶,欲灭五谷;吉星戴将军面具上,持剑追杀,力挫凶星,解救生民于水火,此节称“将军杀土地”。最后由刘海牵出一狮子,圆场数周,在锣鼓鞭炮声中,时而逗于狮前,时而骑于狮身,此为“刘海逗金狮”。整个表演演员戴上面具,只舞不唱,虽无管弦之音,但有锣鼓铿锵,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演员的动作特点是“开四方”“拜四门”“杀四角”,这种舞蹈调度,既含“天地四极”之意,亦兼顾观众观看之便。整个舞蹈表现了驱邪扶正、祈祝平安之意。老人们把这称作“空来空去”,即世间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所谓无,是指上古无天地,盘古开天地;阴阳两仪繁衍人类,金蟾拂帚代表生物,四象色彩各异,示意四季分明。有了人类,又生凶恶,指凶星欲灭五谷,致民水火,是为“有”;后吉星杀凶星,邪恶除尽,天下安定,又谓之“无”。芦溪平安舞形象地再现了关于人类起源的远古神话,反映了世界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表现了人们爱憎及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和祝愿。芦溪傩舞特点鲜明,已作为标本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经近些年的挖掘弘扬,如今芦溪傩舞演出活动已走出深山乡野,迈向繁华都市,名扬全国,蜚声海外。每年正月衍正堂前广场傩舞表演成为村人一道文化大餐,是乡民难忘的一抹乡愁。

安茶是一种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后发酵紧压茶,每年茶季村民采河滩茶棵新叶,上半年初制半干,经夏夜月露数日,吸天地之精华后,秋日再用当地木炭火围炉烘干提香,待香气溢出,再用当地箬叶或芦苇叶包装成型,放置通风木屋储存。当时每到孟春初夏,女祠衍正堂门前鹅卵石上铺满用篾簟晾晒的安茶,茶香氤氲祠堂内外。安茶以陈为贵,具有凉血、舒胃、降脂、降压等功效,在两广、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畅销多年,有“圣茶”之称,其产地仅在祁门一县,尤以离芦溪村不远的店铺滩一带盛产。

由于芦溪地处祁门县最低处,水资源丰饶,河流畅达,因这一地域优势,为纪念先人屈原和消灾祈福,自明清以来,每逢端午节,赛龙舟成为村里一项传统节目,龙溪河和顺流而下的阊江水面上一弯弯龙舟行云流水般穿梭在绿水青山里,成为皖南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龙舟赛事结束龙船便停放在村中衍正堂内。

与芦溪衍正堂齐名的女祠还有祁门箬坑乡汪村的贻燕祠和道生祠,无论是为纪念女性建祠堂,还是女性所建的祠堂,皆说明自古女性在社会、家族中都拥有一席之地。衍正堂儿子孝悌爱亲的思想在当今值得传扬。


摘自《徽州百祠》作者:顾圣红

阅读原文登记寻根信息

汪氏宗亲总会
团结世界汪氏宗亲;凝聚天下汪姓力量.弘扬汪氏文化。商务合作请+vx:wdef1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