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时 | 立冬

学术   2024-11-07 17:52   上海  


秋风已过,万物收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冬之始也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行至黄经225度,便是立冬的时候了。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动物藏身规避寒冷,经过秋收的人们也已将收获收藏入库了。

WINTER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宋·陆文圭《立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元朝·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立冬的三候


“候”本义指守望,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细微天气变化被古人记录下来,承载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不减的生活热情。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立冬的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前两候从自然温度直观地表达了立冬给人带来的明显体感变化,冷气由水至土壤,不可抑止地弥漫散开。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一候就比较有意思了。雉是野鸡,也可以指大型的鸟类,而蜃则是大的蛤蜊。立冬之后,古代的人们发现天上的大鸟都很少再见,同时海边的人们则发现海中开始出现大的蛤蜊。由于蛤蜊的花纹和雉的羽毛颜色有几分相似,于是古人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认为雉跑到水里变成了蜃。这其实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之间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一种认识。



民俗

1

迎冬


季节的变换是古人观念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立”很受古人的重视。所以,在立冬这一天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的习俗,比如迎冬。


天子迎冬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这一礼仪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民间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2

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冬泳)

3

                        饮食习俗


冬季寒冷多病,也是人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自然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习俗。冬日的进补,与秋季不同,更侧重高热量的食物。


南方热补——在福建地区,在立冬这一天要用四物、八珍等药材炖肉,一般用狗肉、羊肉,也有用猪排的;浙江地区有的地方把立冬称为“养冬”,也就是补养身体的意思,在浙江的洞头,立冬这天就要杀鸡或鸭给家人炖了补身体,还有必须要在辰时(早七点到九点)吃的讲究,也有的地方在这天要专门炖猪蹄吃来进补,据说是可以防止冬季手脚冻伤;在台湾地区,立冬这一天街上的羊肉馆、姜母鸭等生意都会很好,这是当地人喜欢的进补方式。

在湖南的醴陵,人们有在立冬这一天制作著名的“醴陵焙肉”的习俗。醴陵焙肉是一种熏肉,将肉放在炉灶上用烟火慢慢熏制,以松枝熏出来的肉最好;又如绍兴黄酒最为著名,在立冬这天是重要的酿酒的日子,同时酒坊还要向酒神祭祀,祈祷福祉。


(绍兴黄酒)


北方饺子——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立冬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古代很多节日节气都有的习俗。一般认为,饺子是“交子”的谐音,所以季节交汇之时,新旧岁交汇之时,往往都有吃饺子的习俗。立冬是秋冻两季的交汇之时,这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饺子)




立 • 冬

2024/11/7

秋风已过,北风未紧,人们储藏起一年的劳作成果,在答谢丰稔,追怀先人的步伐中,迎接冬之德寒。“瑞雪兆丰年”,他们在温暖的炉火旁感受时光的温度,期盼着来年的欣欣向荣。


END

万物皆收藏也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案 | 付宇彤

排版 | 阿迪亚

责编 | 周愈丁

审核 | 朱丛林

复旦大学希德书院
复旦大学希德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