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挥我校大学生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学院团委组织同学们开展了2024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法学学子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法学学子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维护公平正义,下面让我们听一听他们对于这段难忘经历的感悟吧!
法学2371 李昊庭
实习地点:天津市
实践单位:南开区人民法院
实践内容:执行局学习
感悟分享
在法院执行局的工作,对我而言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协助处理信访案件和整理卷宗,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而执行工作就是法律公正的延伸。这不仅考验我对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更考验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处理信访案件时,我学会了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细心解释法律规定,力求在法律框架内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法理与人情的平衡艺术,更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过程。
整理卷宗是一项细致且重要的工作,它要求我必须对案件材料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每一份文件、每一条证据都完整准确。通过这一过程,我更加清晰地掌握了案件流程,对执行环节的每个细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次的执行协助和信访处理,我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温度。执行不仅仅是对法律文书的实施,更是对公平正义的一种维护。这份工作让我体会到,法律的终极目标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引导和教育,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关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来执行局,我对执行的内容和程序的了解甚少,也正是无知者无畏,我习惯性以学生思维去思考卷宗里的人物关系,认为使他们声泪俱下的是事件本身,我共情他们口中的苦难并站在他们立场上质疑公正的存在,但发声后突然惊醒,事实本就如此吗?在执行本就难的基础上还掺杂着执行不能的情况,每位法官都是带着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平的渴望到这个岗位上来的,都有着大家之心,因为当事人对自身的偏袒、对事实的概述以及对法律、事件认知的不全而去责怪法官不作为,这是否又是一种不公。近距离观察执行老师的工作,我发现一名优秀的执行干警除了有过硬的法律职业素养,还需要洞察世事、人情练达的能力,并且心中还需始终怀揣着正义的理想与激情。
活动结语
青年强,则国家强。“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同学们既锻炼了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也更加坚定了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法学学子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宽职业视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