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若能与自己心爱之人厮守终生、白头偕老,实乃人生中最大幸事。本期再次精选出6帧老艺术家夫妻照,让我们在缅怀他们的同时,更加对这些老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艺术修养肃然起敬。
张勇手(1934年11月10日-),原名张勇寿,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编剧、导演。代表作品:《黑山阻击战》《县委书记》《奇袭》《林海雪原》《分水岭》《海鹰》《英雄虎胆》《打击侵略者》《赤峰号》《地道战》《哥俩好》《南征北战》74版。张家懋,四川人,八一电影制片厂化妆师,具体情况不详。葛存壮(1929年1月13日-2016年3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47年考入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后文工团划归东北电影制片厂,葛存壮从此与银幕结缘,开始电影艺术生涯。1953年,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直至退休。代表作品:《赵一曼》《平原游击队》《深山里的菊花》《矿灯》《青春之歌》《红旗谱》《小兵张嘎》《小二黑结婚》《青年鲁班》《粮食》《暴风骤雨》《神秘的大佛》《决裂》《南征北战》74版。施文心(1928年-2022年12月25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54年至1956年间,曾在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室担任编辑工作,1956年末期被调到北影厂文学部继续担任编辑。从事电影工作三十余年,编发了无数佳作,如《红旗谱》《矿灯》《无名岛》《五彩路》《李四光》《相思女子客店》《如意》。张良(1933年8月18日-)原名张庆铸,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下马塘镇,国家一级导演、演员。1955年,张良在影片《董存瑞》中饰演董存瑞,凭此角色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时获得演员个人一等奖金质奖章。1963年,他在电影《哥俩好》中一人分饰两角,凭该片获得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还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代表作品:《打击侵略者》《战上海》《林海雪原》《家庭问题》《三八线上》《挺进中原》《斗鲨》《雅马哈鱼档》《梅花巾》《少年犯》。王静珠(1935年-)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校电影卡通专业。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及珠江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员、制作员。珠江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剧,广州王氏影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广州私营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王静珠著有电影文学剧本:《梅花巾》《少年犯》《龙出海》《白粉妹》《特区打工妹》等;独立监制电视剧《少年犯》《白粉妹》《破烂王》《岭南春秋》等;编辑故事片《阿混新传》《逃港者》《女人街》等。曹会渠(1930年12月4日-2018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丹东,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48年参军,在12军文工团任演员。1952年调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1955年调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任演员。代表作品:《铁道游击队》《长空比翼》《爱情与遗产》《第十个弹孔》《青山夕照》《飓风行动》《台湾黑猫旅社》《阿罗汉神兽》《蓝色的海湾》《走访地下城》《英雄无悔》。刘秉章(1925年7月-2023年2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饶阳县,1938年10月入伍,并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4月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以电影表演和电影配音为主,同时参加该厂剧团的舞台剧演出,三方面作品逾50部。代表作品:《激战前夜》《打击侵略者》《怒潮》《五更寒》《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阔天空》《突破乌江》《激战无名川》。张巨光(1929年6月11日-1968年8月24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祖籍辽宁本溪,又名张哲伦、张浩然。1948年10月,进入长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毕业后留在学校文工团,接着到吉林蛟河煤矿体验生活,后被正式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工作者。代表作品:《在前进的道路上》《白毛女》《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上甘岭》《母女教师》《地下尖兵》《铁道卫士》《刘三姐》《红孩子》《草原晨曲》《战火中的青春》《金玉姬》《再生记》《冰上姐妹》《红梅花开》《船厂追踪》《徐秋影案件》《三进山城》。1959年电影《草原晨曲》 长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