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真卿到何绍基:笔墨中的精神突围与人格觉醒
文 / 借堂·李全福
在书法史的长河中,颜真卿与何绍基相隔千年的遥相对望,构成了书法艺术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对话。颜鲁公以"屋漏痕"笔法开创的雄浑气象,在清代碑学复兴的浪潮中,被何绍基以独特的艺术触觉重新诠释。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并非简单的技法沿袭,而是一场关于书法本体精神的深刻对话。何绍基将颜体的骨骼注入金石碑版的魂魄,在笔墨氤氲间完成了从规矩法度到个性觉醒的艺术涅槃。
一、颜体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何绍基对颜真卿的临习堪称书法史上的奇观。他每日悬腕临习《争座位帖》,四十年如一日,却在重复中实现了突破。颜体的宽博结体在他笔下发生微妙变异,中宫收紧的态势悄然转化为舒展的放射结构,犹如古松枝干在积雪重压下自然延展。这种转化绝非形式层面的调整,而是对颜体精神内核的深度解读。
在笔法层面,何绍基将颜真卿的"锥画沙"笔意与篆籀古法熔铸一体。他独创的回腕执笔法迫使笔锋在纸面作逆势绞转,形成独特的"颤笔"效果。这种看似不完美的笔触,实则暗合自然物象的肌理质感,如同千年古碑在风雨侵蚀中形成的斑驳痕迹,赋予线条以时空的纵深感。
章法经营上,何绍基打破了颜体严谨的轴线关系。他的行书作品常常出现字势的突兀倾斜,看似失衡的结构却通过气脉的贯通达成新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营造,恰似太极推手中的化劲之道,在矛盾冲突中展现生命的张力。
二、碑学视野下的笔墨重构
清代碑学运动为何绍基提供了全新的艺术坐标系。他深入汉魏碑碣的苍茫世界,在《张迁碑》的方折峻峭中提炼出钢筋铁骨般的笔势,又将《石门颂》的纵逸奔放转化为行笔的节奏韵律。这种碑帖融合的探索,实质上是将书法从文人书斋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洪荒。
何绍基对金石气的追求超越了表面的斑驳效果。他在墨色中注入时间维度,通过枯润浓淡的层次变化,构建起类似青铜器氧化层般的视觉质感。这种对"古意"的创造性诠释,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书写性的流畅,又具备金石铭文的凝重感。
在空间营造方面,何绍基创造性地运用"计白当黑"的理念。他将字内空间与行间空白进行戏剧化处理,形成类似汉画像砖的图底关系。这种空间意识打破了传统帖学的平面格局,赋予书法以三维的雕塑感。
三、文人精神的审美超越
何绍基将"书如其人"的古老命题推向新的高度。他的书法中蕴含着士大夫特有的精神矛盾:既有儒家济世情怀的流露,又暗藏道家出世理想的向往。这种矛盾性转化为笔墨中的张力结构,在严谨法度与率意挥洒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其行草书中独特的节奏韵律,实为心性轨迹的视觉呈现。疾涩相间的运笔节奏暗合呼吸吐纳,提按顿挫间可见情感起伏。这种将生理节律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创造,使书法真正成为"心画"的载体。
在气格境界层面,何绍基突破了传统文人的雅俗分野。他将市井趣味与庙堂气象熔于一炉,在拙朴中见精巧,于野逸中显法度。这种审美品格的超越,预示着近代书法向现代性转型的先声。
站在21世纪回望,何绍基的书法革新犹如一座横跨古今的艺术桥梁。他既守护着颜真卿奠定的精神传统,又以超前的美学意识叩击着现代艺术的大门。那些饱含金石韵味的线条,不仅是笔墨技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突围的轨迹。在数字时代重审这种艺术探索,我们更能体会:真正的书法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度对话与创造性转化之上。
乙巳新春大吉 · 借堂 李全福于福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