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原创
记者|王田
编辑|邓凌瑶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央视报道,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中国的“问天之路”正在加速前进。
去年,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完成了国内首次开展的液体火箭全尺寸一子级的垂直起降(VTVL)与重复使用飞行试验,并在短期内完成中国首次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实现了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明年,星际荣耀将再次挑战“全国首个”——明年底“双曲线三号”计划首飞,顺利的话将成为国内最早能够实现重复使用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一款火箭能够完成入轨+回收的技术里程碑。
据9月最新披露,星际荣耀完成7亿元人民币C轮及C+轮融资,由新鼎资本和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领投,为四川的空天产业链再添关键一环。
近日,红星资本局专访了星际荣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勇鹏,并实地探访了星际荣耀在北京的生产基地,了解技术背后的最新进展。
李勇鹏 红星资本局摄
明年首飞将挑战入轨+回收
红星资本局:公司去年实现了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这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有哪些动作?
李勇鹏:意味着我们国家在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上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对于重复使用火箭来说,飞行过程比较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最后一段进行精确的导航制导控制着陆,去年我们已验证完成。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一二级分离之后初期的再入过程,这个在明年年底前的首飞我们会同时进行回收尝试。
第二次飞行还考验火箭重复使用的技术问题,此前我们国内的所有火箭都是一次性火箭,但我们去年两次飞行之间就是用的同一款火箭相隔了38天,期间进行了简单检测,验证了整个重复使用的流程,以及技术可行性。这个在国内是首次。
星际荣耀已完成两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的火箭“双曲线二号Y” 红星资本局摄
目前来看,做重复使用火箭就是降低发射成本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去年这两次飞行完成之后,我们现在已经把大部分的资源全都投入到了更大的“双曲线三号”大型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的研制上。
红星资本局:2025年计划首飞的项目,如果成功的话,对于业内是怎样的意义?
李勇鹏:我们明年要飞的是“双曲线三号”,顺利的话应该是国内最早能够实现重复使用的大型液体火箭。起飞规模达到了490吨,它是一个两级构型,一子级用的是9台焦点二号,二子级用的是一台真空型的焦点二号,我们的焦点二号是国内目前在研的推力最大最先进的一款液氧甲烷重复使用的发动机。
“双曲线三号”火箭运载能力一次性使用可以达到13吨,这和国家的长征7号的运载能力基本相当,如果重复使用的话,运载能力大概在8.5吨左右,和载人飞船长征二号F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
国内目前为止,我们是首个首飞时候同时准备进行重复使用的火箭公司。全球现在也只有SpaceX完成了,如果顺利完成意味着我们也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可回收的火箭出现,那就是业内一个新的里程碑。
未来将降低普通人进入太空门槛
红星资本局:公司既有固体小型运载火箭,也有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为什么两种路线并行?现在各自进展如何?
李勇鹏:固体和液体,大火箭和小火箭,他们在适用场景、技术特点和对应客户上都有一些差异。
固体小火箭可以把它类比成出租车,足够灵活,可以长时间储存,能及时快速进行发射。而且单次整箭发射成本比较低,对于商业公司来说,少量发射需求时综合性价比更有吸引力。
大型的液体火箭,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规模扩大和重复使用,把单位重量的入轨成本,也就是“进入太空的快递成本”降下来,更适用于批量化、规模化发射。
固体比液体的系统复杂度还要低一点,意味它所需要投入的研发成本、产品成本更低,还有研发周期会快一点。
我们是以固体起步,同时进行液体回收研发,但回收火箭需要周期更长,市场短期内见不到一个明确的里程碑,所以需要用一些比较快的产品先把供应链做好,把所有流程跑通,当时我们就定了“固液并举”的策略。
固体小火箭方面,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批量化发射实施。中大型液体火箭这块,我们预计明年年底前进行首次发射,首飞就会进行入轨,同时进行回收尝试。
去年,我们给“双曲线三号”配套的发动机已经完成了全系统试车。“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目前已完成详细设计,正在进行全面投产及相关试验验证工作,预计年底全面启动总装工作,计划于2025年首飞执行入轨+一子级回收任务。
红星资本局:近期SpaceX完成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这会是公司的目标吗?公司和SpaceX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
李勇鹏:SpaceX主要是飞船和火箭,还包括星链的建设,能力更为全面。我们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商业运载火箭,肯定是有助于未来普通人进入太空,降低普通人进入太空门槛。近期主要聚焦把进入太空的空间成本降低下来。
现在从产品成熟度、技术里程碑上看,国内对标SpaceX都还有一定差距,因为它在2015年时就实现了猎鹰9号的重复回收。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真正一款火箭能够完成入轨+回收的技术里程碑,我们公司准备在明年完成,后续会进行批量化发射。
明后年大型火箭将集中首飞
红星资本局:国内商业航天从2015、2016年起步,明后年将迎来第一个十年,行业会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会呈现何种趋势?
李勇鹏:去年是里程碑比较明显的年份,包括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垂直起降还有重复使用,有友商完成液体火箭的入轨,去年业内的技术里程碑是比较多的。
明后两年,应该是更大型的火箭集中首飞的年份,这也代表民营公司在运载能力这块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发射数量要大幅提升可能要到2026年左右。
成本上的趋势还要看火箭到底是不是真正掌握完成了重复使用,因为我们一子级硬件成本占全箭比例大概70%,如果重复使用一次,就相当于一子级分摊到每次的发射只有35%,如果是10次的话,那就是7%左右,降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可能会在2026、2027年出现明显降势。
星际荣耀大直径搅拌摩擦焊贮箱框桁结构筒段首件正式下线 红星资本局摄
红星资本局:商业航天的市场需求在哪儿?爆发点在哪儿?
李勇鹏: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于低轨互联网星座的建设。国外有一系列这种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计划,光Starlink一家它的部署规模大概就在4万多颗。国内我们现在也有类似的计划。目前主要需求牵引是这里。
这可以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相当于手机可以和低轨卫星之间直接实现通讯,这样的通讯容量更大、时间更短。星座建设有一个天然的优势是全球覆盖。再往后可以更大便利我们的基站建设,对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更有利。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太空快递”公司,长远来看,我们的使命在于把发射成本降下来。好比修路,路修到哪个地方,运输成本降下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辐射和新经济业态的培育,都会有带动作用。将来不管是私人太空旅行,或是未来近地轨道的探测活动、生产活动,都是有可能的。
可重复的大液体火箭是商业火箭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
红星资本局:商业火箭如何实现“更高性价比”?在商业航天赛道,还有哪些共性挑战?
李勇鹏:商业火箭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做可重复的大液体火箭。此外还有一些供应链上的优化,设计手段上的优化,但这些都是以重复使用为前提的。
商业航天不光追求市场需求,追求成本和性价比,最重要的还要追求可靠性,就是发射的成功率,质量的稳定度,产品的可靠性。
共性挑战从产品上来说,怎么能够把技术实现了做出来,以及技术验证成功之后,要有批量化的发射和生产能力,这些都是挑战。
“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 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会面临资金挑战,以及政策监管方面的挑战,比如组织发射,发射审批等流程上的适应调整。这对所有商业航天公司都是挑战。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还没出现过大规模洗牌,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的门槛都比较高。现在要看产品成熟后,后面商业化的路走得顺不顺,尽早实现商业闭环。
红星资本局:近期公司有一笔新的融资是来自四川,能否介绍一下在地方上的布局与合作?
李勇鹏:我们最近完成的C+轮融资,是四川的产业振兴基金下面的两个平台投资的,四川本身在航空航天还有电子方面就有很好的军工基础。
固体火箭和试射台的选址都有安全距离安全半径的要求,借着这个机会实现了我们固体运载火箭在什邡的落地。我们在绵阳建立了自己的试车台,后续发动机的一部分实验和检测的生产能力,也会往绵阳布局,试车台今年年内就会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