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 | 工学院学生党员讲“三地三摇篮”系列微视频活动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三)

文摘   2024-11-22 22:09   吉林  


工学院学生党员讲

“三地三摇篮”系列微视频活动之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吉林人民为保卫和建设这块红色热土,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真挚动人的红色故事,留下了大量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与红色遗址遗迹。其中,“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集中体现了吉林红色资源的鲜明特色、独特品质、丰富内涵,凝聚着吉林人民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为了使广大青年学生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以红色基因的力量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工学院开展学生党员讲“三地三摇篮”微视频活动,跟随党员的脚步,一同领略先辈们的光辉历史,重温百年以来吉林大地所经历的风云激荡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主讲人简介

张佳琪,中共预备党员,通信工程21405班学生,曾获两次社会工作奖,吉林省大学生虚拟现实大赛三等奖,吉林工商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巾帼文明女大学生”等称号。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工学院通信工程21405班张佳琪,本次我分享的主题是“一汽创业初期那些事”。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河中,一汽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从“无”到“有”,更在创业初期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探寻一汽创业初期的那些事。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发展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在开工不到三个月,自然环境就给刚上任一汽厂长的饶斌出了个大难题,长春地处东北,全年有五个月的气温都处于0度以下最冷的时候,气温甚至低于零下30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根本无法开展施工。可这样一来,工期就必然延长,三年建厂的计划根本就无法实现。

为确保工期饶斌决定在东北大地首次尝试冬季施工。长春寒冬泥土冻的像铁一样硬,饶斌亲自走进工地,拿起了镐头带领工人们在冰封的冻土上挖掘,在刺口的寒风中架设钢筋,一汽人就这样冒着严寒,咬紧牙关,开创了在零下30多摄氏度环境下施工的先例。

长春进入12月,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工地和高耸的建筑架上到处都披上了银装,为了测量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工人们不仅要爬上挂满冰霜的30多米高的柱子,还要钻进40多摄氏度高温的模板,他们在模板里闷得透不过气,一出来却满头白霜,全身衣服瞬间结成坚硬的冰板。

就这样,他们整整奋战了一个冬天。热电站底盘有色金属辅助四座厂房纷纷拔地而起,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质量完全合格,创造了冬季施工的奇迹。为第二年更大规模的冬季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建厂期间建设者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情绪却极其高涨,因此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火车头取暖”的说法就是其中的一例。

火车头取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一汽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在寒冷的冬季进行施工,确保厂房内的温度达到6度以上,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机床水泥基础的养生采取了用火车头取暖的措施。

具体来说,铁道部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八辆蒸汽火车头,工地重新设计了管道系统,并对蒸汽机车进行的改装,使滚烫的蒸汽源源不断输送到施工现场,这种取暖方式不仅解决了冬季施工的温度问题,还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每年4月15日,是长春地区法定的采暖结束的日子,火车头准时停火,一声长笛鸣过,宣告漫长的采暖工程圆满完成。凡是参加这次大会战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这项敢想敢干的冬季施工工程,为一汽三年建厂、三年出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一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绩。

若问一汽的第一名职工是谁?当时的人们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陈祖涛。

陈祖涛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元勋之一,他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祖涛自幼与父亲聚少离多,11岁时被送往苏联求学,住进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那里,他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为了生存,他和同伴们自力更生,种土豆、砍柴,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他在这段经历中打下了良好的俄文基础和学识。

陈祖涛考入莫斯科鲍曼最高技术学院,专攻机械专业。他在大学期间每年都去斯大林汽车厂实习,这为他后来的汽车工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他提前毕业并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建设。

回国后,陈祖涛先后担任第一汽车制造厂驻苏联代表、设计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务。他在第二汽车制造厂担任总工程师和副厂长,并在国家机械委担任特派员。他还曾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总工程师、总经理和党组书记,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祖涛的一生始终与新中国的汽车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愧于“中国汽车工业元勋”的称号,也无愧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05年出版了自传《我的汽车生涯》,于2022年8月22日去世。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建的前期,为配合中苏双方展开工作,当时的重工业部授权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驻莫斯科一汽工作小组,它是派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处专门处理有关苏联成套援建一汽项目和相关事宜的外事机构,是当时两国间有关援建项目的枢纽。

他的任务是保证按照建厂进度和要求,及时地沟通、协调和传达两国间各种设计文件和资料,以及设备和装备材料的供应、专家和实习生的派遣等。自1952年7月开始至1954年底,小组先后有5人加入。组长是资深专家孟少农,也是中方的总订货代表。组员有年富力强的名校学子陈祖涛、潘承烈、窦英伟和李刚。

据李刚讲述,一汽驻莫斯科工作小组的吃,喝,住,办公都在中国驻苏大使馆,生活和工作在一片浓郁的中苏友好的气氛中。

1950年,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之后,苏联政府和人民真心诚意地帮助中国搞好建经济建设,一汽驻莫斯科工作小组的同志一心一意地向苏联学习。

在十月革命纪念日,苏联政府安排一汽驻莫斯科工作小组和苏联老百姓一起参加红场的群众游行队伍,共享胜利的喜悦。

一汽项目是白手起家,平地建厂,任务艰巨。在长春市孟家屯火车站西北约300公顷寒冷冰冻的荒野上,计划建设1座年产3万辆4吨载重的大规模综合性汽车城。

一汽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为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苏联对这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从开始就很重视,负责具体培训的斯大林汽车厂也为此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实习生们经过苏联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许多本领,成为我国第一批汽车工业的骨干。

一汽创业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传奇,它不仅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

从1953年建厂至今,回顾一汽的创业历程,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行业领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一汽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面对技术封锁、资金短缺、市场空白等重重困难,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次的故事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个党史故事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奋进的力量。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赶考之路,我们要以学习“三地三摇篮”党史教育为契机,传承先辈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吉林人民史志奋斗、奋勇向前的精神,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肩负使命担当,着力汇聚起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奉献自己的青春之力。


【END】

视频编辑:李若彤

图文编辑:王樱璇

责任编辑:刘金鹭、李盈锌

初  审:孙 琦、梁子尧

复  审:梁 政

终  审:吴景春

工学在线
本平台旨在服务于我院师生,搭建师生近距离沟通平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就业信息,并为大家解决各种难题,让大家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