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也就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今天由下冶三小的王千千老师和下冶一小的吴会平老师分别教学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两节课亮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时目标明确,教学不蔓不枝
综观两节课,可以看出两位老师认真解读了教材和教师教学参考书,因此课时目标制定准确,课堂目标达成度高。
王老师的第一课时,除了识字写字,就是带领孩子梳理课文每部分的内容,学会合并信息,从而概括出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第二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3-5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然后重点学习了一二自然段,品读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吴老师则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三到五自然段,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通过画图、认识“脚”的样子、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向上爬、品读理解“脚”的变化、感受连续观察等学习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基于学情出发,以学生学为中心
两节课教学目标聚焦,且都能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挑战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环节清晰的教学活动。
王老师是借班上课,了解到学生易错字是“嫩”,所以重点指导了“嫩”的写法。学习“柄”字时,借助图片,让学生明白连接叶子和茎的部位就是“柄”,再补充拓展图片花朵的柄,一串葡萄的柄,水到渠成地得出“柄就是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吴老师的课堂也是有自主学习,有合作学习,同时借助助学单,让学生读,圈,说,做,在学生的自学和互学交流中,“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这一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吴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则是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种大蒜,种豆芽的经历,这样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连接了起来。同时给出清晰地评价标准,让学生学有所依。
三、教师素质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两位老师都很年轻,尤其是王千千老师,零零后的小姑娘,但课堂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素质和课堂驾驭能力。千千老师的课堂,老师轻柔的语言像一场微风像一阵细雨,带领孩子们在语文的和风细雨中行走;会平老师的课堂,热情洋溢,老师像一枚小太阳,带领孩子在语文的天光云影中徘徊。
两节课上,老师都利用了板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有趣的,让人看得喜欢、感受真切的。王老师课堂上板画和梳理课文内容巧妙结合,吴老师则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出爬山虎的脚,选择正确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脚的颜色、位置、形状,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
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提问可以再优化
王千千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叶子的特点时,吴会平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时,都是在PPt上将“嫩红”“嫩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六七根”等这样的关键词直接变色或加粗。其实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哪些词句里藏着作者的观察方法?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2.搭建观察与表达的桥梁
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细致观察之后,可以再进一步:作者叶圣陶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不仅对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还需要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就是准确、形象地表达。
这也是我们在写观察日记时的评价标准之一: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3.朗读课文可以再多一些
课后第一题就是“朗读课文”,课后第三题是将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所以,课文中那些表达生动准确的句子,那些静态动态的描写,可以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也是积累语言的方法。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