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望天门山》,没有用课件,最原始的方法,带领小朋友们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相对而立的两座高山,小朋友们很聪明啊,便想到了高耸入云,想到了陡峭直立,我顺势问:那这两山中间是被谁断开的呢?
“楚江!长江!”孩子们马上心领神会。
我赶紧追问,那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长江?
波涛汹涌。
水流湍急。
奔腾不息。
……
你看,一读,一想,我们便知道了正是这势不可当的长江水,将这天门山劈开,一分为二。一“断”一“开”,一“流”一“回”,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学到后两句时,我继续完善我的板画,一叶孤舟,一轮红日,此刻,我们就是站在船头的李白,是那个“辞亲远游,仗剑去国”的李白,正意气丰发地站在船头,感受两岸青山的热情迎接。
当然,也顺便讲了一下初中会学到的参照物啊,也回忆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肆意潇洒。于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出”和“来”的动态之美。
学习《望洞庭》时,发现不少孩子对“白银盘”理解得不到位,甚至有孩子脱口而出指的是“月亮”,于是,再次发挥我蹩脚的画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白银盘”,再加上天上的一轮秋月,孩子们便很快明白,这白银盘,是月光笼罩下的洞庭湖呀。
我又寥寥数笔画出了像青螺一样的君山。这下,诗句一下子变成了画面,皓月之下,湖光朗朗,浩瀚洞庭,斯美何及!后世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就有这样的描写啊:“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样精巧的比喻,也便深深地印在了小朋友们的心里。
下课,欣源跟我说:“老师,你知道你在黑板上画的图有什么特点吗?”
我笑:“就是不好看呗。”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不不不,老师,你画的图越看越好看呀!”
哈哈哈,果然,我的小朋友是懂得夸人的。
要知道,好看的不只是我画的图,还有你们会欣赏的眼睛哦!
往期阅读